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为何会失败?看看这些原因就知道了
创始人
2024-11-02 15:39:08
0

原标题: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为何会失败?看看这些原因就知道了

引言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任谁也不会想到,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竟然能够打败在此前经过了洋务运动的清政府,震惊的不仅是西方列强,清政府更是震惊不已。要知道,在这之前,清朝海军的实力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九。这样一支强大的海军,为何会败给日本?难道真的是因为实力不济吗?

其实不然,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失败,这与清政府在战前的战备思想和具体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当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首先,清政府在战前准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

一、战争开始前,立足于和,缺乏抗战的信心

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纷至沓来,中国应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外敌入侵,已成为头等大事。1874年,日本对台湾发起侵略,进而窥伺大陆。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首先提出了“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庶和可速成而经久”的指导思想。他认为“洋人论势不论理”,中国只有加紧“自强”活动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方可于侵略者相抗衡。

因此,他主张在中国的武备加上之前,必须以力保和局为紧要关键。因为中国的“练兵制器之事,尤需岁月持久,乃能有济”。所以,必须“力保和局、隐忍徐图”。只有当中国的武器装备切实加强了,才能够彻底打败侵略者。

这已经不是李鸿章第一次提出类似的观点了。早在中法战争之时,他就公开提出:“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主张,并一再建议清政府与法国议和;在处理“马嘉理案”时,他说道:“毒蛇蛰手,壮士断腕,不断腕则毒蛰不能消也。”也就是说,不做些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就不可能遏制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而李鸿章提出的此种战备思想,也为清政府所接受。

所以,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面对日本大量向朝鲜增兵的行为,清政府仍然不紧不慢地备战,把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俄、英的调解。结果,当战争正式打响的时候,清军便丧失了先机,着着落后,处处被动。

二、在海防指导思想上,主张“以守为主”,而不是“以战为主”

众所周知,作为洋务运动的产物——北洋海军的实力曾雄踞亚洲第一。但是,就是这样一支海军,在它初具规模以后,海防指导思想便由“以战为主”变成了“以守为主”。李鸿章并没有把海军用于海上机动作战,争夺制海权,而是“与海口炮台相依辅,控扼渤海之门户”,也就正如他所说的“自来设防之法,必须水陆相依,船舰与陆军实为表里。”而这种海防指导思想所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则成了清政府战败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北洋舰队初具规模以后,李鸿章便满足于北洋海防建设的成就,再无进取之心。典型的表现就是:当醇亲王奕譞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之时,他没有加以阻止;当户部决定停止为北洋舰队采购军械时,他也没有加以反对。这种消极的态度造成的后果就是,北洋海军成军之后,未再添进一艘军舰,也没有任何可以补充的新式装备。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却在这段时间里,大力发展新式海军,增添新式装备,战舰总吨位由之前的一万多吨增加到三万多吨,实力已经远超北洋舰队。

再一个,在“水陆相依,以守为主”的海防思想指导下,李鸿章则主要是以保存舰队实力为主。

所以,当日军出兵朝鲜时,他竟然将驻仁川的海军全部撤回,导致牙山海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丰岛海战海战后,他又提出“保船制敌”的主张,实质是“保船避战”。结果就是日本一看清政府舰队龟缩不出,更加得寸进尺,窜入威海、旅顺之间进行骚扰。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又龟缩在威海港内,最后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

三、战前,既不研究敌情,又不制定作战方略,对日本侵略缺乏根本性的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前,日本的间谍早已经渗透到清王朝的各个角落,全方位搜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并详细制定周密的侵华战争预案。但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在这方面则远逊于日本,不仅对日本的军事实力缺乏根本性的了解,而且对于战时完全可以预见的一些问题,诸如如何对付日本舰队,怎样进行军械粮饷保障,怎样进行战场准备等,事先均未进行深刻的研究,更谈不上具体的部署。

所以,当战争开始时,清军只能临时应付了事,打的是毫无规划和准备的糊涂仗。从这一方面一看,清政府的失败也理所应当。

其次,在实际战备方面,清政府具有以下不足:

一、疏于对军队近代化的持续建设,尤其是武器方面

甲午战争开始之前,在清朝内部曾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等农民起义,清政府为了镇压这些农民起义,曾大力购进了大量数量的洋枪洋炮,就连当时的湘军统帅曾国藩也感叹:“湘潭、岳州的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70年代后,边疆危机进一步加重,为保卫边疆,清政府更加注重改善军队的武器状况。到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已经在全国十二个省份先后办起了军事工业,制造新式武器装备,并在李鸿章的倡导下,组建海军。

虽然清政府在这一时期轰轰烈烈向着近代化方向迈进,但是,这些军工企业由于投资少,设备落后,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因而生产能力极为底下,所生产的枪炮不仅质量差,而且完全满足不了清军更新装备的需要。虽然也曾向外国购买了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但仍然满足不了部队的实际需要。

因此,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清军只有淮军基本实现了军事装备的近代化,其他诸如湘军、八旗、绿营等,依然是冷热兵器共用,有些部队冷兵器甚至占一半以上。

二、后勤体制庞杂,未能为战争提供有效保障

清军的后勤机构,随着“自强”活动的开展有所完善,比如“筹饷、修船、制器”等机构,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这些机构只存在于北洋地区,在中央却没有设立管辖全军军事后勤的单独机构。除此之外,各省的后勤机构各行其是,互不协调,严重影响了补给和运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比较典型的就是,在甲午战争中,淮军、湘军以及一些地方部队,后勤补给均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直接造成了粮饷器械供给参差不齐,转运困难。

就这样,后勤机构在多方的领导下,导致甲午战争中北洋的后勤保障极为不利,船只损坏时,负责人相互推诿扯皮,船只无人修理,枪炮弹药补充不上,医生等不顾士卒伤亡,临阵脱逃。显然,在这种庞杂的后勤体制下,清军的失败是必然的。

对此,盛宣怀曾指出:“甲午战争中,平壤、鸭绿江口,威、旅、海之战,皆败在各军心志不齐,并不互相援应。”

三、未能有效建立战时动员体制

长期以来,清政府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的战时动员体制,这就使得在战争开始时,无论是平民还是军队都无法很快地转入战争状态,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清政府长期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当时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着重对付内忧,将大批部队分散驻扎在各地,以此来防止地方起义的发生,而忽视外患的发展。这样一来,一旦外敌入侵,只能将士兵仓促地从内地调往前线,而在当时运输工具又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显然贻误了战机。

②士兵素质低下。由于湘军、淮军的崛起,实行的都是招募制,这就为地方部队开了个好头,纷纷实行招募,而招募来的士兵不少是游民,一来文化程度低,二来缺乏相应的训练,时而发生违抗军令,甚至反叛事件。

“一旦戒严,则仓促招募,皆乌合不逞之众,妄厕戎行。”

③武器装备未能配备齐全,很多新组建的部队只能用落后的枪炮凑数。即使配备了新式枪炮,也因训练时间短促,不能熟练地使用,从而导致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军队战斗力大为降低,在战争中使得清军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未建立有效的战时动员体制,这是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又一大原因。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在清朝最高统治者身上。

众所周知,以慈禧执掌实权为主的清朝最高统治集团,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在战争经费极为不足的情况下,竟然还挪用巨额的海军军费用于修建亭苑,以致于根本没有资金购买新的船只和器械。另外,文官集团钻营舞弊,敛钱自肥,玩忽职守,导致营务废弛,训练不勤,丝毫认识不到日本侵略的危害性以及清王朝的岌岌可危,政治上的腐败落后,苟且偷安,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输给日本,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反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这次战争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是那样的众多而又深刻,值得令我们深思。

相关内容

共赴春日之约 感受中国之美...
严 冰 龚煜煊 管诗雨 图①:北京市郊铁路S2线列车穿行在花海中。...
2025-04-22 06:34:44
何以中国|万里茶道,追溯商...
围绕万里茶道,讲述其背后的商贸历史与文化交流,展现往昔繁荣盛景。
2025-04-22 06:09:51
中国石化:国内石油消费预计...
界面新闻记者 | 侯瑞宁 4月21日,界面新闻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
2025-04-21 21:11:43
"特朗普会输,但...
► 文 观察者网 刘程辉 特朗普借关税政策大搞政治投机,却将自身拖...
2025-04-21 20:09:32
日本人守护的“茶道精神”,...
咱先来讲个小故事热热身啊。 去年我表弟去日本旅游,回来后那兴奋劲儿...
2025-04-21 18:09:10
打 “持久战”,直到打出一...
特朗普又又又变卦了。 当地时间4月17日,特朗普称,大概在接下来...
2025-04-21 17:08:19

热门资讯

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 原标题: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名小卒,多年后成为匈奴克星 题记 中原和...
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 原标题: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解决德川家康?结果被他反扑 提及万历年间...
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 原标题: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张“不要动”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
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 原标题: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嫁给唐睿宗,一女李隆基养母 窦孝谌有墓志...
西北野战军5名纵队司令员,哪个... 原标题:西北野战军5名纵队司令员,哪个人战绩最强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我...
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 原标题: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居然是兄弟,秦始皇应该叫赵政! 秦国和赵...
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 原标题: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到台湾,在台命运如何 大家都知道,自三大...
武圣关羽,见谁都叫匹夫,唯独这... 原标题:武圣关羽,见谁都叫匹夫,唯独这5人不是!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个人物的...
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 原标题: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的密码 《两班:朝鲜王朝的特权阶层》,...
马未都4件镇馆之宝:堪称国宝级... 原标题:马未都4件镇馆之宝:堪称国宝级,究竟值多少钱,一般不轻易透露 马未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