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国首都南京来说,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市民生活,总有一些新的气象,是不能被忽视和遗忘的。“金陵韶华旧影中——重温民国家庭生活老照片展”南京站活动今天下午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举行,现场展示了一批拍摄于南京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引发一阵“怀旧风”。
看惯了记录社会动荡、战火纷飞的民国老照片,或者也看惯了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孔祥熙这些民国名人的旧影,但以下这组表现民国时期南京人平常生活的图片,你或许就没有看过了。
曲阜孔八府长房长孙孔祥勉与妻子于苹芗及孩子们的合影。左四为五岁的孔令仁,她后来成为山东大学教授,在学术上卓有成就。1929年摄于南京。
照片中的男子为南京中央军校教官沈先生。他身穿西装风衣,戴领结,圆眼镜,身后手擎着摘下的礼貌,颇有绅士气度。妻子穿着印花深色旗袍,朴素而优雅,左臂夹着皮包,脸上的温婉之气与丈夫的儒雅自信相映照,和谐而又美好。
1946年10月,陈斐章与两个儿子在中山陵草坪合影。陈斐章曾任南京国际安全区总部助理秘书和拉贝的助手,在救助难民的过程中,陈斐章和徐淑德渐生情愫,两人于1940年4月27日结婚,成为南京国际安全区的一段佳话。在黑暗恐怖时期,这对所有难民和国际委员会工作人员都是一种鼓舞,给人们增加了活下去的力量。
抗战胜利后,刚刚崛起的新市民度过了一段充裕的日子。他们或者是在洋行里担任翻译、秘书,或者是在老字号的商家负责会计、行销,有着家庭熏陶的中文根底,也在各种新兴的西式专科学校、大学学院里学过洋文。家中的布置是典型的西式小洋房,女子的穿着则是改良式的中国旗袍。1948年摄于南京。
常沙娜在赴美留学前与父亲常书鸿在南京一同散步时留影。常书鸿是敦煌学奠基人,被誉为“敦煌守护神”。他的女儿常沙娜,自幼随他在敦煌临摹壁画,后来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摄于1948年10月。
这是1935年摄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一幅照片,照片定格了一位幼儿园女教师带着一群孩子在草坪上做游戏的瞬间。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年轻女教师娟秀的面庞和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上,温馨而祥和。照片以其独有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特定的时代——抗战前的和平生活。
现场,《老照片》丛书创办人、主编冯克力读者见面会也同时举行,他和南京的《老照片》迷们分享了照片里的难忘瞬间。不仅是80后,90后,许多00后也着迷于老南京斗转星移的“那些年”。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初一的朱绮倩也是老照片迷一枚,受父母影响她十分喜爱从网上搜索、收集老照片,“老照片可以今昔对比展现发展的历程,令我产生了发掘历史的兴趣。再加上自己本身是老南京,从小到大都在南京求学,更有一份特殊的南京情结。从现场展出的民国时期的家庭合照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据介绍,《老照片》丛书自1996年底面世到今年,已出满117辑,刊登的14000多幅照片和超千万文字,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文献,同时也激发了普通百姓分享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参与历史叙事。
“我们最早办《老照片》的时候,最早来到的就是南京,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非常多,南京这个地方,其实在民国社会是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有这样一个地位,这个地方留存下来的老照片相对也比较丰富,我们可以说在南京这个地方,对于我们出版老照片,这一套书,我们是获益匪浅。”冯克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