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喝了太医的药病重,自感时日不多,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道:“给朱元璋送去两样东西,可让刘家人过几代的太平日子。”这两样东西分别是一筐活蹦乱跳的鱼和一本泛黄的书。
刘伯温还特意对儿子叮嘱道:“这一筐鱼务必要送到朱元璋面前,而这本书,则千万不要去翻阅,更不要去学书中的内容,必须都上交给朱元璋。”
刘伯温,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公元1359年,朱元璋礼聘刘伯温为己所用。刘伯温听命于朱元璋帐下后,对朱元璋推行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很是认同,力劝朱元璋一定要奉行到底,还给朱元璋上书陈述了时务是十八策,颇受朱元璋重视。当时朱元璋广纳贤才,对于人才是求贤若渴,帐下不少能人志士。刘伯温初效命于朱元璋时,是温顺,和颜悦色的,并没有展示他的过人之处。直到朱元璋和陈友谅以及张士诚形成三方鼎力时局时,对于先攻打谁,刘伯温有了自己的见解。
相比其他武将纷纷把目光集中在张士诚身上,刘伯温则主张先攻打陈友谅,刘伯温把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人的个性逐一分析,一旦朱元璋领军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趁机在背后给予重创,到时候定会悔不当初。
陈友谅是野心勃勃的,可张士诚确实个知足常乐的,典型的差异化使得陈友谅必然是朱元璋必须对付的第一个强敌。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一番后,认可了刘伯温的想法,决定先攻打陈友谅。
1363年,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先破陈,后平张,再伐元,次定海宇。朱元璋提前部署安排自己的侄儿镇守洪都,在洪都坚守数月后前来驰援,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生死决战,这一战,朱元璋大获全胜。
收拾了陈友谅后,朱元璋就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张士诚身上,他派出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等人攻城拔寨,终于活擒张士诚,胜利再次属于朱元璋。
刘伯温自从效命于朱元璋后,把自己神机妙算的本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外,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博古通今,胸中有韬略的刘伯温时常为朱元璋献计献策,为朱元璋排忧解难,还对大明律法的制定和修缮过程中,启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刘伯温推行的政法大大加强了皇权对军权的控制,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肆封赏开国功臣,为朝廷鞠躬尽瘁的刘伯温却只得了个伯爵,相比其他的文臣李善长则居为六国之首,很多人为刘伯温愤愤不平,奈何刘伯温却不以为意。
登上帝位的朱元璋,生性多疑的他常常试探和考验臣子,尤其是那些功臣名将,刘伯温当然没能成例外。对于刘伯温,朱元璋其实是一直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不可否认,刘伯温是个相当难得人才,这样的人才为他朱元璋所用,绝对是如虎添翼,可身居帝位的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谋略,才识都高于自己,心中时常会有不安。一旦刘伯温有了异心,那么自己则会多么的被动。好在朱元璋玩转帝王之术是个高手,对于刘伯温这样的人才,他也是知人善任。他利用刘伯温来打压淮西派的阵营如李善长等人,从而维持朝堂稳定。
一方面,刘伯温面对朱元璋的生性猜忌也是见招拆招,虽说举步维艰,可保自己以及刘家安然无虞也是没有大问题的。
智者如刘伯温深知君臣之间表面的平和都是假象,背地里的波涛暗涌才是真面目。朱元璋为何独独给自己封了个伯爵呢,这一切都和朱元璋的猜忌心有关。
奈何耿直如刘伯温,不愿趋炎附势,对于朱元璋时不时地故意试探,也常常直言不讳。朱元璋曾给刘伯温拉仇恨,让刘伯温对朝廷重臣点评一番,刘伯温明知有诈,但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说。
长期以往,那些朝廷重臣对刘伯温都颇有微词,甚至有的不择手段地打压刘伯温,对于这一切刘伯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刘伯温为了远离这种尔虞我诈的生活交际圈,他决定归隐田园。
刘伯温的请辞朱元璋是心中暗喜,一面应允了刘伯温,一面又派人暗暗观察刘伯温,生怕刘伯温有任何异心。恰逢朱元璋偶感风寒,本不是什么大症,朱元璋还兴师动众地让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刘伯温喝了御医开的药方后,病情加重,自感时日不多,就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一番,也就是文中开头的那一幕。不久,刘伯温就驾鹤西去,临终前他还对后代交代遗言,让子孙一定谨小慎微,日日警醒。
传奇人物刘伯温的一生就这样告于段落,神机妙算又如何,终究被玩转帝王之术的高手朱元璋设计陷害,人生再多的虚华都不过是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