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年5月,朱棣突发重病,御医们竭尽全力,仍束手无策。 当时,朱高燧得知父亲病重后,内心焦虑不已。按皇位继承的顺序,在他之前有三位有权继位的人:作为皇太子的大哥朱高炽,作为皇太孙的侄子朱瞻基,以及作为嫡次子的二哥朱高煦。 朱高燧深知,一旦父亲去世,大哥朱高炽就会继位,那自己与皇位的距离将永远无法跨越。面对这种局面,他陷入了长时间的深思。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危险的决定:联合朱高炽身边的侍卫和太监,先下毒害死朱高炽,再伪造遗诏废除太子,立自己为皇帝。 这个计划极为疯狂,如果朱高燧真的弑父篡位,无疑会受到万世唾骂。然而,最终这个计划未能实施。朱高燧的一个手下把这一阴谋告发给了朱棣,朱棣及时先发制人,派人将所有参与谋反的人抓捕。 当时,朱棣将朱高燧召至病榻前,严肃地问道:“你真干了这事?”
朱高燧吓得面如土色,根本不敢回答。此时,朱高炽出来为三弟解围,说这件事是下人们所为,与朱高燧无关。 朱棣原本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做出如此事情,听了朱高炽的辩解后,怒气才得以平息,并决定释放朱高燧。 对于朱高燧而言,弑父篡位是死罪,若不幸被揭露,即使拥有千个脑袋也无法保全性命,但他居然毫发无损地度过了这场危机。 朱棣去世后,朱高燧多次参与了二哥朱高煦的谋反行动,但奇迹般地一次次活了下来。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制定了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度,这个制度适用于皇位继承,也适用于藩王的继承。作为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显然是最有优势的,尽管朱棣对他并不宠爱,还是将他立为皇太子,而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因此成为皇太孙。 然而,朱高炽的好运,却是朱高煦和朱高燧的不幸。尤其是朱高燧,由于他排在最末(实际上,朱棣还有一个小儿子,但早早去世了),注定与皇位无缘。 但这并不意味着朱高煦和朱高燧就没有任何机会。实际上,朱棣最偏爱的正是这两个儿子。 朱棣的三个儿子性格各异,大儿子朱高炽文弱、喜静,身材肥胖,性格偏软,和他并不十分相像。反观朱高煦和朱高燧,则皆以武力见长,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朱棣看重他们,认为这两个儿子更像自己。 例如,朱高煦曾多次挽救朱棣的性命,朱棣曾摸着他的背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努力啊!” 正因为朱棣偏爱这两个儿子,才导致他们逐渐心生篡位之意。 从靖难之役爆发开始,朱高炽一直被留守在北平,而朱棣带着两个小儿子征战。建文帝曾试图策反朱高炽,用封他为燕王的名义,结果朱高煦通过探子得知了这一消息,便和朱高燧联手,诬陷朱高炽与建文帝通谋。 朱棣怒不可遏,命人将朱高炽抓捕。然而,朱高炽在接到建文帝的信件后并未擅自拆开,而是将信件转交给了朱棣。这个小小的举动挽救了朱高炽的性命。 朱棣称帝后,确立了皇位继承的方案,决定将朱高炽封为皇太子,朱高煦封为汉王,朱高燧则为赵王。 尽管许多靖难功臣支持朱高煦,极力劝说朱棣改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虽然动摇过,但最终未做出改变。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朱棣最终在数年后将朱瞻基立为皇太孙。 然而,争夺皇位的斗争并没有因此结束。朱高炽虽然被立为太子,但他始终没有获得父亲朱棣的真正宠爱。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始终是朱棣最宠爱的儿子。 当然,尽管朱高燧在朱高煦之下,但两者之间仍存在差距,朱高煦年长且英勇,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表现更为出色。这使得朱棣在选皇太子时,主要考虑了朱高炽和朱高煦,而没有考虑到朱高燧。 然而,朱棣的偏爱也让朱高燧有了较多的机会。尽管朱高燧没有竞争力,但他始终心怀野心。 为了争取继承权,朱高燧采取了迂回战术。他与朱高煦联合,共同迫害朱高炽,谋图利用朱高煦成为皇太子,再从他手中夺取太子之位。 朱高燧积极参与朱高煦的行动,配合他多次诬陷朱高炽,甚至早在朱棣生病期间,就参与了朱高煦的谋反准备。他的深思熟虑和沉默谋划,使得朱高煦有足够的信心行事。 然而,朱高燧聪明过人,很少将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他知道自己不能过于张扬,否则会招致祸端。 直到永乐七年,朱高燧因诬陷朱高炽而被朱棣识破,朱棣愤怒下令处死他。幸运的是,朱高炽站出来为朱高燧辩护,才得以逃脱一死。 从此,朱高燧意识到不宜再冒头,便开始低调行事,大多时候都在暗地里支持朱高煦。长此以往,朱棣认为朱高燧已经悔过自新,甚至在感慨中说:“高燧稍改行!”对朱高燧的宠爱也愈加深厚。 尽管朱高照同样是朱棣的宠儿,但与朱高燧相比,他缺乏深谋远虑的智慧。在一系列的争斗中,朱高煦总是采取粗暴直接的方式,最终被朱棣识破并打压,远远落后于朱高燧。 朱高燧虽然屡次参与朱高煦的阴谋,但始终未被揭露,依然生活得较为安稳。 当朱棣生病时,朱高燧再次参与了谋害父亲的计划,试图毒死朱棣,但在背叛者的揭发下,这个计划最终也未能成功。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最终去世,朱高燧和朱高煦依然图谋争权,然而他们的计谋注定会遭遇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