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以“爵士时代:浮华岁月里的城市新风”为主题的图书分享会在上海图书馆顺利举办。本次分享会为上海图书馆“乐听阅享·音响音乐文化月:Art Deco时代的爵士回响”系列讲座之一,邀请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李文硕携其作品《美国城市史研究入门》,与读者一同通过音乐、电影、历史图片等资料,领略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爵士时代”。李教授以爵士乐的兴衰串起三座城市,讲述一段非洲裔美国人迁徙、抗争与创造的历史。
在演讲伊始,李教授介绍了爵士乐的内涵与特征。他表示,爵士最初用于描述棒球手变化莫测的投球技术,后来进入主流文化,特指新颖、有活力的现象,最后被固定指代一种源于美国南部非洲裔群体的音乐类型。爵士乐有融合、即兴、节奏三大特征,混合了非洲节奏传统、欧洲音乐元素、加勒比风格以及美国本土文化,多为现场即兴创作,极具活力与煽动性,展现了被奴役的非洲裔以音乐的方式“呐喊自由”的本质。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李文硕
接着,李教授以爵士乐的诞生与演变讲述了三座美国城市的社会历史图景。爵士乐诞生于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这座由法国人在1718年建立的城市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随着伊莱·惠特尼改进轧棉机令奴隶制“死灰复燃”,大量非洲奴隶被贩卖至此,与欧洲白人精英、克里奥尔混血人种共同构成了该市主要人口类型。在每周唯一的休息日里,非洲裔奴隶在刚果广场击鼓、唱歌、跳舞,爵士乐初见雏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斯托里维尔合法红灯区,非洲裔音乐家可以自由创作,表达对受压迫的不满与对新生活的希望,即兴演出与娱乐需求催生了真正的爵士乐。但随着修建火车站和“一战”海军条例关闭红灯区,大量非洲裔音乐家随“大迁徙”北上,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两个新的爵士乐中心。
其中一个爵士乐中心是位于五大湖南部的芝加哥,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运河将天然水域联系在一起,还是中部交通心脏乃至全美铁路枢纽。在19世纪末芝加哥迎来了两次机遇:1871年10月8日的大火烧毁了全部木制建筑,经历涅槃重生,现代摩天大楼城市拔地而起;1893年世界博览会在芝加哥举办,新古典主义“白城”引领全美各个城市开展“城市美化运动”。禁酒令的颁布滋生了无数地下酒吧,并受阿尔·卡彭为代表的黑帮所把持。现实中的种族隔离,以及1929年大萧条的爆发令许多非洲裔备受打击,爵士乐成为他们的精神慰藉。
“大迁徙”造就另一个爵士乐中心是纽约。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哈姆莱成为美国最大的非洲裔社区,他们的文学、音乐、艺术全面兴盛,史称“哈姆莱文艺复兴”。最初,在种族隔离的黑帮经营的“棉花俱乐部”(Cotton Club)出现了杜克·艾灵顿等爵士乐巨星。后来,爵士乐中心南移至曼哈顿52街,小俱乐部林立,打破种族隔离,节奏更快、和弦更复杂的比波普(Bebop)诞生了,爵士乐也从舞曲转变为纯粹的音乐欣赏。随着20世纪中叶“城市更新运动”拆除52街,爵士乐主流地位也被更加叛逆的摇滚取代,逐渐小众化。
活动现场
李文硕教授以爵士乐的起源与演变展现了百年美国城市社会历史图景。爵士乐诞生于非洲裔对受压迫现实的反抗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呐喊,爵士乐扩展的路线就是非洲裔美国人寻求自由的迁徙路线。每座城市既给予爵士乐新生,也留下了种族隔离、黑帮、城市衰退等印记。城市经历了兴衰、职能转变,爵士乐也由过去的主流舞曲转变为如今的小众纯音乐,两者都经历了不断更新和重生。
《美国城市史研究入门》李文硕 著
《美国城市史研究入门》是陈恒教授主编“城市史研究指南”丛书之一种,共十讲,以经济、空间与社会为轴心,勾勒出数百年间美国城市的历史风貌。作者首先梳理了美国城市史学的现状,其次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从殖民地时期到当代美国城市的孕育、发展、衰败、复兴全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美国城市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向。在总结美国各区域城市的共性与个性,并揭示其成因时,本书兼顾宏观叙事与微观刻画、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既为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又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内容来源: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