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4年),是沛县人(今江苏省),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仲之子。作为西汉的宗室成员,刘濞是诸侯王之一。在中国历史上,藩王反叛的事件屡见不鲜,因为藩王距离帝位通常只有一步之遥。今天我们要讲的刘濞,也曾发动过叛乱。那么,刘濞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一 刘濞的父亲刘仲是刘邦的兄长,曾被立为代王。但在匈奴围攻代地时,刘仲未能坚守,最终弃国逃往洛阳。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出于兄弟情谊,并没有杀死刘仲,反而封他为侯爵。而刘仲的儿子刘濞,开始时被封为沛侯。
公元前196年,英布发动叛乱,刘邦亲自率兵讨伐。二十一岁的刘濞作为骑将随行,并因击败英布的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十分高兴,因此将刘濞封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吴国的豫章郡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刘濞便利用这一优势,秘密招募天下的亡命之徒,开始在吴国铸币,同时利用海水煮盐发家致富。西汉的吴国因此成为了一个非常富庶的地方。 尽管如此,刘濞最初并没有谋反的打算。然而,汉文帝时期,刘濞的儿子刘贤被送入京城,陪伴太子刘启一起娱乐。刘贤性格张扬,甚至对刘启也非常不敬。有一次,刘启气愤之下,用棋盘打了刘贤一巴掌,结果不慎打死了他。刘启随后命人将刘贤的尸体送回吴国安葬。 刘贤死讯传来,刘濞愤怒不已,这也成为他决定起兵叛乱的主要原因。虽然心生怒火,刘濞并未立即行动,而是继续积蓄力量。他为了收买人心,甚至在吴国兵员轮换时,按照规定给士兵支付等值的金钱。同时,他每年都会去慰问辖区内的贤能之人,并在乡里赐予他们奖励。 二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后元七年)六月,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成为汉景帝。此时,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在他的建议下,汉景帝开始削藩。到了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冬,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几位藩王先后被削去封地。为了增加自己的胜算,刘濞便派人游说刘卬。 刘卬同意了刘濞的提议,并派人联系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等人,他们都答应参与叛乱。很快,刘濞联合其他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消息传到汉景帝耳中后,他立即派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出征,镇压吴楚叛军。与此同时,汉景帝还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派栾布攻打齐国,派大将军窦婴在荥阳驻守,防范齐赵的军队。 西汉朝廷出兵后,吴楚联军向东进攻,行至梁国(今河南商丘)时,遭到了汉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尽管吴楚联军合力攻城,攻破了梁国南面的棘壁,但始终未能完全突破梁国防线。另一方面,周亚夫绕道进军,经过蓝田,穿过武关,迅速抵达了洛阳。 当时,吴国大军趁夜袭击周亚夫的大营,但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未能成功突破,反而大败,很多士兵因饥饿而死,或者投降逃散。周亚夫随即指挥军队追击,最终大破吴楚联军。从这一战来看,尽管吴楚联军兵力雄厚,但缺乏像周亚夫这样的优秀统帅,正如俗话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三吴军失败后,刘濞和他的部下共千余人连夜逃跑,渡过淮水,最终逃到丹徒,保住了东越的安全。东越的兵力约有一万多人,刘濞立即派人去召集逃兵。东越是百越族群中的一个分支,最初由东瓯(今浙江南部)和闽越(今福建)组成。汉惠帝时期,越族首领摇因功被封为东海王,并在东瓯建都(今浙江温州市)。 本来,东越和吴国的关系较为紧密。然而此时的刘濞已是丧家之犬,汉朝派人以利诱惑东越。东越决定背叛刘濞,趁他出征劳军时派人将其刺杀,并将刘濞的头颅送到汉景帝处。吴王刘濞死后,叛乱势力瞬间瓦解,七国之乱宣告结束。除了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他六国的王位都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