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往侧重于成败,而英雄也不例外。有些失败者注定被遗忘,但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这位英雄,冉闵,正是历史长河中那位被忽视的存在。
冉闵的出生和去世年份不太清楚,但可以确认的是他在公元352年去世。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染闵,字永曾,小时候叫棘奴,出生于魏郡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作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冉闵在350年至352年期间掌权,以他无畏的勇气和果敢的行动而名扬一时。 冉闵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当时,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胡人游牧部落联合入侵中原,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持续了上百年的战乱中,这些胡人和汉人不断建立了数十个形态各异、势力不均的政权,这段历史也被称作五胡乱华。学者们有时称这段历史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或中原沦陷等。 史书上有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屠殆尽。这些来自蛮荒之地的胡族以暴力为本,他们大肆屠杀汉人,甚至戏谑地称汉人为两脚兽。在这个黑暗的时代,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大汉民族的一场浩劫,几乎走向了灭绝的边缘。 在这片危机四伏的时局中,冉闵挺身而出。公元350年正月,他成功击杀了羯赵皇帝石鉴,彻底摧毁了羯赵帝国,结束了其横行霸道的局面。随后,冉闵自立为帝,年号永兴,建立了大魏政权,也就是史称的冉魏。他迅速打开城门,接纳周围的汉族百姓迁入,以期获得更多支持。 冉闵深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他认为,胡人是导致中原动荡不安的根源,因此发布了臭名昭著的《杀胡令》,开始对胡人进行大规模屠杀。最终,冉闵在352年未能突围成功,被前燕的慕容儁俘虏,最后在遏陉山被斩首。对于冉闵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为汉人提供了保护,但他过于嗜杀的本性也无法忽视。他多疑且情绪不稳定,甚至对自己的将领和曾经的恩人下手。很多人对冉闵的出身和动机提出质疑,认为他发布《杀胡令》其实是为了巩固个人的权力,并渴望得到更高的皇权。这些都使得他的人性在历史中充满争议。 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的确是一个极度混乱、黑暗的年代。有些人称冉闵为天王在世,而另一些人则贬低他为奴才。虽然我们不能过度赞美他,但也不能忽视他所取得的成就。毕竟,在那些小规模政权中,他建立的汉人政权是极为罕见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似乎很难简单地评判冉闵的对错。 历史造就了冉闵,他在自己的时代无疑是一个英雄。然而,今天我们在评判一个人是否是英雄时,仍然要综合考虑其道德标准。孔孟的伦理未必能完全适用于冉闵。冉闵生于一个充满屠杀和血腥的时代,因此他也选择了屠杀作为生存的手段。至于他究竟是善是恶,这或许只能留给后人自行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