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时期,元朝曾两次征战日本,但均未成功。如果第一次的失败可以归因于准备不足,那么第二次则是元朝倾尽国力,决心一举取得胜利,然而依旧无功而返。两次征战的原因错综复杂,不仅仅可以归咎于神风,否则日本岂不是成了上天庇佑的国度。即便没有台风,元朝第二次征讨日本的胜算也依然渺茫。那么,元朝为何一定要消灭日本呢?即便日本并不富裕,元朝为何如此执着?
在至元十一年,蒙古派遣了约两万七千名士兵,乘坐九百多艘舰船进攻日本九州。可惜,元军未能深入日本腹地,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次战役被称为文永之役,即第一次元日战争。当时南宋尚未完全灭亡,忽必烈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小规模的行动,迫使日本屈服,同时切断日本与南宋之间的贸易,以免宋朝从中获得战时税收支持。战后,日本果然封闭了港口,断绝了与南宋的贸易,而南宋也在随后的崖山海战中彻底灭亡。 第一次征战失败后,忽必烈感到十分失落。为了维护面子,至少让日本像高丽那样臣服成了他的目标。因此,元朝再次派遣使节前往日本,然而,刚一上岸,元使者便被杀害。感到自己的威严受到挑衅,忽必烈决心再次发动伐日战争。如果说第一次征战是为了配合对宋的作战,那么第二次征战则关系到蒙古帝国的尊严。此时南宋已不复存在,东亚的战局再没有后顾之忧,元朝的对日作战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 为了确保第二次东征的胜利,元朝决定兵分两路,东路军从朝鲜半岛出发,联军由蒙古、女真和高丽各族士兵组成,约有四万多人;而西路军则从江南出发,以南宋降兵为主,总人数达到十万,称为江南军。虽然从纸面数字来看,第二次东征的兵力远超第一次,达到五倍之多,但真正的主力仍然是东路军的四万大军。因为江南军虽多,士兵手中的并非武器,而是农具,他们更像是带着家园迁徙的百姓,任务是占领后方土地,提供粮草给前方的作战部队。 回顾第一次征战的教训,元朝认识到,单凭强大的军力,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很难在海上立足,而海上运输又难以保证及时和安全。因此,元朝为第二次征战准备了大量的垦殖队。简单来说,江南军的十万人虽然看似是军队,但实际上更多的是负责开垦土地、种田、为前线提供补给的民众。 朝鲜半岛自归顺蒙古之后,被设立为征东行省,高丽国王亲自担任行省丞相。在蒙古大汗的命令下,高丽全力投入到战争准备中。朝鲜的军民日夜赶工建造舰船并筹集粮草。然而,这种紧张的动员也激起了底层民众的不满,导致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这些问题为元军的作战埋下了隐患。 一切准备就绪后,两路大军按照约定的时间出发,但江南军因为迷航耽误了行程。虽然他们并非主力,但也影响了军心士气。不过,后来情况证明,元军的失败更多是因为日本长期的战争准备。自第一次征战以来,已经过去了七年,期间日本对元军的战斗力有了充分认识,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军事改革。在这七年里,日本不仅修筑了防御工事,诸如石墙等设施,还训练了大量的武士和僧侣进行战斗,战前总兵力已达到十二万五千人。东路军虽然竭尽全力向内陆渗透,却始终无法突破日军的防线。日军利用有利时机对元军发动反击,数万元军士兵因无法在滩头立足,只能漂泊在海上。即使江南军加入后,局势也未见好转,整个船队在海上毫无方向,士气低迷,战果远不如第一次东征。最终,失败已成定局,而恰逢台风再次袭来,元军的失利似乎也得到了神风的掩护,第二次征讨日本也以彻底的失败告终。
上一篇:原创 刘备为何无法夺取天下?庞统临终前早已暗示,可惜诸葛亮没听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