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陈毅接替周恩来,成为新中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长。然而,陈毅上任不久,就收到了一封来自外交部翻译官的批评信。这位翻译官名叫冀朝铸,生于1929年的山西汾阳。1938年,因为日军入侵,9岁的冀朝铸跟随父母前往美国,后来考入了哈佛大学。 冀朝铸能进入哈佛,意味着他未来的生活必定充满光明和机遇。然而,在他大二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一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联合多个国家出兵朝鲜,战火甚至蔓延至鸭绿江,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冀朝铸是一位热血的爱国者,听到这一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从哈佛大学退学,返回中国,参加了中国志愿军与美军的停战谈判。
1954年,冀朝铸进入外交部工作,成为周恩来的随身翻译,并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 那么,冀朝铸这次给陈毅写的批评信,究竟是针对什么问题呢? 冀朝铸指出,周恩来总理担任外交部长时,每次为客人敬酒时,酒杯都比对方的低,而陈毅给客人敬酒时,酒杯却往往比对方高,这给人一种不尊重的感觉。他建议陈毅以后注意这一点。 冀朝铸的这个批评其实是有道理的,连我们普通百姓也知道,酒桌上敬酒的礼仪讲究杯高低。而陈毅作为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应该不会不知道这个礼仪规范。但陈毅在一次会议上回应了这个问题,他说道: 有的同志对我提出意见,说我敬酒时,酒杯举得太高,不够尊重别人。同志们,你们不懂啊!酒杯举得比人家高,才是尊重他们!周总理之所以酒杯低,是因为他曾经受过伤。这个同志观察得很细致,批评得也很尖锐,精神可嘉。 这段话看似有些难以理解:酒杯举得比别人高,怎么能称得上是尊重呢?但其实,事情并不是绝对的。从陈毅的角度来看,他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陈毅的地位非常高,他不仅是外交部长,还是副总理、开国元帅。在全国范围内,能与他地位匹敌的人并不多。既然如此,当他给别人敬酒时,酒杯必须举得比对方高,才能让对方的酒杯与他碰杯时,处于一个正常的高度。如果陈毅的酒杯举得低,那么对方不得不低得更多,这样反而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比如,周恩来也曾多次收到这样的建议,说他作为总理,把酒杯放得那么低,别人该怎么办?如果他们把杯子举得比他高,那就显得不太礼貌了。 因此,陈毅故意把酒杯举得高一些,其实是为了照顾对方的感受,避免让对方感到尴尬或不舒服。所以说,礼仪没有绝对的标准,它要根据不同的位置和情况来判断。对于陈毅而言,他的做法其实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才能让对方更舒适。 更值得一提的是,冀朝铸的这次批评并没有让陈毅对他心生不满,反而他继续重用冀朝铸。冀朝铸后来几乎参与了新中国所有重大的外交事件,如尼克松访华、撒切尔夫人访华等,都由他担任重要翻译,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此外,冀朝铸还曾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驻英国大使等重要职务,继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他在外交领域的杰出表现,他也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 这个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冀朝铸作为一个普通的翻译官,敢于向外交部长提出批评,而陈毅不仅没有因此对他心生不满,反而对他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重用。这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包容与宽广的胸怀,也反映出一种非常可贵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