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关系自古以来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正如古话所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因知遇而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 当一个贤明的君主出现时,他的臣子们往往会甘心为其付出一切。 三国时期,追随刘备的忠臣、贤臣众多,蜀汉政权中涌现了很多人才。但是,在这些人才中,赵云与刘备的关系显得有些不同,二人并不像与其他忠臣那样亲密。
赵云在长坂坡一战中,凭借自己的英勇救出了刘备的儿子刘禅,堪称英勇无敌,功勋卓著。然而,刘备并没有给予赵云应有的重视,直到他临终时,才通过一番话让我们明白,他其实有着自己的一番深意。 一、深厚友谊 从根本上讲,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可能仅次于关羽和张飞。赵云和这两位英雄一样,都是老乡。在赵云早期为公孙瓒效力时,他就认识了刘备,并且在这段短暂的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尤其是在讨伐袁绍时,刘备作为指挥官,而赵云则是刘备旗下骑兵队的负责人。可以说,这段时间的刘备与赵云,更多是朋友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君臣关系。 后来,赵云因为兄长的去世,不得不辞去职务回乡。最为痛苦的却是刘备。彼时,刘备作为中山靖王的后裔,一心希望复兴汉室,而赵云是他一直寻找的得力助手。赵云的离开,也让刘备首次感受到独自领导的艰难。 几年后,赵云处理完家事,再次与刘备重逢。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两人再次见面后,竟然同床共枕,这也表明时间并未成为他们之间深厚感情的隔阂。 赵云回到刘备身边后,将自己的忠诚完全托付给了刘备。 二、能人非将 赵云不仅在长坂坡一役中表现英勇,在赤壁之战中,他再次救下了刘禅,实际上,如果没有赵云的救援,刘禅或许早早就落入敌人手中。刘禅若是在刘备死后被敌人控制,蜀国的未来可能会岌岌可危。 此外,在汉水之战中,赵云凭借卓越的指挥能力,以少胜多,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多次战斗中救出了黄忠,而刘备在攻占益州和汉中的战斗中,也始终依赖赵云率领的部队。因此,赵云的功绩不亚于关羽和张飞,但在升迁道路上却屡屡受阻。 比如在长坂坡之后,刘备只封了赵云为牙门将军。这个头衔看似威风,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因为赵云本身就是将军,可以独立指挥作战。如果按照他的贡献,应该晋升为大将军一类的职位。但刘备只给了他一个名义上的职务,显然这是对赵云的一种安抚,并未真正给予他更高的权力。 建安十四年,刘备成功入主益州,但赵云却被任命为留营司马。这个职务本质上更像是负责日常军务的管理职位,相当于军营里的管家。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赵云不仅没有得到升迁,反而似乎有所降职。虽然这个职位也许对整个军营来说非常重要,但对于赵云这样的猛将而言,这种安排无疑是一种伤害。 刘备在进攻汉中的时候,又与曹操的大军展开激烈战斗。在这场战斗中,赵云展示了出色的军事策略。通过大开营门引诱曹军进入,结果曹军反而被吓退。之后,他命令击鼓,制造出紧张的氛围,最终让曹军失去斗志,很多敌军士兵因此溺水而亡。尽管赵云立下了赫赫战功,刘备依然只是封了他一个虎威将军的名号,这个职务更多是象征性的荣誉,并没有实质性的权力。 三、临终的话 赵云与刘备相识已久,且感情深厚。赵云在刘备麾下屡立战功,但他的职位一直没有得到提升。难道刘备一直在辜负赵云吗?他只是利用赵云的能力,而不愿给予他更多的权力?其实并非如此。刘备在临终时,终于对赵云开诚布公,解释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安排。 当初平定益州后,刘备打算将城内的房屋和田地分封给各位将军。然而,赵云站出来提出反对,他认为此时分封还为时过早,这样做会得不到民心。最终,刘备采纳了赵云的建议。但是,赵云的做法却引起了其他将领的不满,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犯。 在打仗时,严格要求手下将领很重要,但要管理好这些将领,最好的方法是奖惩结合。赵云始终严肃认真,甚至过于紧张,这种态度可能引发了下属的不满和反感。因此,刘备才会将赵云留在自己身边,让他担任一个更为保守的职务——警备团长。 听完刘备的解释,赵云感动得掩面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