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四十年代老北京胡同生活老照片。40年代的北平胡同生活以四合院、人力车、传统叫卖声和市井烟火气为显著特征,居民日常活动围绕邻里互动、传统饮食和节庆习俗展开。
四合院布局:胡同两侧多为灰墙灰瓦的四合院,大门通常开在东南角,正房与厢房围合形成院落 。
交通工具:人力车(洋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车夫清晨出车、夜晚归家,部分家庭使用骡车或有轨电车 。
叫卖声:胡同中常见“硬面饽饽”“萝卜赛梨”等叫卖声,糖炒栗子、冰糖葫芦等小吃摊贩活跃 。
儿童活动:孩童在院落中玩耍,如抖空竹、丢沙包,或跟随长辈游园赏花 。
饮食文化:普通家庭以窝头、马铃薯为主食,富裕家庭偶尔有白面馒头或鸡鸭鱼肉,酸梅汤、西瓜是夏季常见消暑食品 。
货币贬值:抗战后法币严重贬值,1947年100法币仅值一个煤球,底层家庭月收入仅100~149万元
房价低廉:教授月薪400~600元即可购置四合院,普通工薪族攒几年也能购房 。
北京胡同自元代形成,现存约4000余条,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等方式保护胡同肌理。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完成3286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新增绿化、改善基础设施,如草厂四条胡同新增2000平方米绿化,居民生活便利性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