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汉时期,由于重号将军的数量相对较少,而汉朝在与匈奴等敌人作战时,立下战功的武将越来越多,因此出现了不少专门设立的杂号将军。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的使用变得更为广泛。例如,关羽就被封为荡寇将军。而今天我要讲的奋威将军职位,历史上曾有12位人物获得这一官职。 吕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武将,他最初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然而受到董卓的诱惑后,他背叛了丁原,甚至将其杀害。董卓因此重用了吕布,并且与他结为父子。然而,吕布却同样背叛董卓,最终在王允的策动下,刺杀了董卓。基于这一功绩,东汉朝廷册封吕布为奋威将军(也有记载称为奋武将军),并授予他假节,权力与三司相当,封号温侯,和王允共同管理朝政。
沮授在汉灵帝年间担任州别驾,并因才干出众被举为茂才,后来被任命为县令。公元189年(中平六年),沮授成为冀州牧韩馥的别驾,并被拜为骑都尉。袁绍夺取冀州后,沮授被任为从事,和袁绍交谈后,袁绍很欣赏他,并即刻任命他为监军及奋威将军。沮授曾建议袁绍奉迎天子,并提出反对诸侯分立的战略,但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反而导致沮授被削弱兵权。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击败了袁绍,沮授被俘,但他坚决不投降。最终,沮授试图返回河北,但未能成功,最终被杀。曹操曾感慨: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邓展,字不详,三国时期曹魏的将领,在建安中担任奋威将军,并封为乐乡侯。建安十八年,邓展与刘勋、夏侯惇等将领一起上书劝曹操进爵魏公。 满宠是建安十三年(208年)随曹操南征,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但曹操任命他为奋威将军,驻守当阳。后因孙权多次进攻魏国,满宠被调回汝南,任太守,并被赐爵关内侯。在魏文帝曹丕时期,满宠驻扎新野,负责防守东吴。魏明帝曹叡继位后,满宠被调任扬州,继续负责防吴战事,屡立战功。后因年老,他被调回朝廷任太尉,并位列三公。242年,满宠去世,追赠为景侯。 陈泰,早年担任散骑侍郎,父亲陈群去世后继承封号颍阴侯。249年,陈泰代替郭淮成为雍州刺史,并被加封为奋威将军。256年,陈泰被调回朝中任尚书右仆射,曾随司马昭抵抗东吴进攻,后来改任左仆射。260年,魏帝曹髦被弑,陈泰因悲伤过度呕血而死,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司空,谥号穆。 马忠曾被刘备誉为贤才。在丞相诸葛亮的治下,马忠担任门下督。建兴三年(225年),他出任牂牁郡太守,平定叛乱。蜀汉朝廷任命他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马忠后期担任庲降都督,剿灭了豪帅刘胄的叛乱。249年,马忠去世。 孙瑜是孙坚之弟孙静的次子,孙权的堂兄。孙瑜曾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擅长安抚部下并招降纳顺。他爱读古籍,还请学者马普为将领和官吏的子弟讲学,推动了东吴的学官制度。孙瑜在东吴官至奋威将军,封丹阳郡太守。215年,孙瑜去世,享年三十九岁。 周泰在孙策平定江东时加入孙策大军,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中,他为孙权保驾护航,身受多次重伤。周泰在东吴担任奋威将军,并封陵阳侯。 潘濬,字承明,吴国重臣,三国时期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得荆州后任命潘濬为辅军中郎将,后升任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229年,孙权称帝后,潘濬被任命为少府,并封刘阳侯。239年,潘濬去世。 张承,字仲嗣,三国时期孙吴的大臣,辅吴将军张昭的长子。张承年少时以才学出名,历任多个职务,包括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他后担任濡须都督和奋威将军,封都乡侯。244年,张承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诸葛融,字叔长,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幼子,也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诸葛融早年因才能而闻名,性格宽容。他曾被东吴拜为骑都尉,后升为奋威将军。但在其兄长诸葛恪被诛杀后,诸葛融也被逼自尽。陆抗是吴国丞相陆逊的次子,孙权去世后,陆抗被孙亮任命为奋威将军。259年,陆抗被封为镇军将军,后来又升任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272年,陆抗成功击退晋将羊祜的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陆抗后被任命为大司马、荆州牧,终年49岁。他与父亲陆逊共同被誉为吴国的中流砥柱,并且被称为逊抗,是吴国的最后一位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