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君同患难容易,但与君同享乐却异常艰难。正如俗话所说,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对于像明朝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帝王来说,他尤其在乎自己通过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朱家王朝。尽管陈胜曾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朱元璋内心始终有一种自卑感,因为他不是从深宫继承的皇位,而是通过自己一战一拼才登上了帝位。因此,他对于自己以及后代的江山,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和紧张的情绪。在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后,朱元璋非常谨慎,他清理了34位开国功臣,除了因病去世的那几位,其余的都被他处理掉了。幸运的是,只有两位高情商的人得以幸免,他们就是刘伯温和汤和。这两位对朱元璋来说极为重要,他们不仅最了解朱元璋,也能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尽管这两位最终都选择了告老还乡,朱元璋对待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明朝的将领中,汤和的表现并不算特别出众。汤和比朱元璋年长三岁,是朱元璋的老乡,且与朱元璋在同一条街上长大。更重要的是,正是汤和推荐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汤和只是被封为侯爵,而并未得到更多的权力,但汤和从未对此抱怨过。他依然默默工作,屡次立下战功,最终被晋封为信国公。随着徐达的去世,汤和成了明朝最高职位的武将,也是最有资历的战将之一。汤和敏锐地察觉到朱元璋心里不愿让大将长期掌握兵权,于是他主动提出告老还乡,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想回老家,为自己将来的安葬找个地方。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他亲自为汤和送行,并赠送了300两黄金,还为他在老家凤阳建造了一座豪宅。汤和回乡后,整天过着喝酒、下棋、带孙子的闲适生活,不再参与任何政治事务,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放心。汤和还将朱元璋赠送的黄金分给了周围的乡亲,赢得了乡里人们的好评。1395年,汤和去世,朱元璋为此痛哭,并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与汤和的处理方式不同,刘基则早早地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只给了刘基一个三等伯爵的封号。仅仅封了四个月,刘基就与汤和提出了相同的请求——希望回家养老,朱元璋同意了。刘基回到家后,像汤和一样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每天喝着小酒,偶尔打打牌,不再讨论朝廷大事。然而,刘基做了一件事,却让他陷入了麻烦。他向朱元璋上疏建议加强对浙江和福建某些三不管地区的管理,这个提议得罪了当地的豪强。结果,外界谣传刘基看风水、看中了那里的“王气”,这引起了朱元璋的疑虑。刘基知道自己的举动让朱元璋心生怀疑,于是决定离开京城前往自己的家乡。
刘基在京城住了三年,期间身体日渐虚弱。最终,朱元璋同意让刘基回乡,但没有赐予他金银,还切断了他的俸禄。更令刘基难堪的是,朱元璋给他写了一封绝交信,信中不再称刘基为“老先生”,而是直接称呼他为“尔刘基”。信中写道,“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大意就是说,朱元璋对刘基感到十分失望,认为他已经不再忠诚,不再信任他,即使刘基辩解也无济于事。信中提到的“你不用解释,我知道一切”充满了决绝和冷酷。刘基回到家乡后,不久便去世。
为什么汤和和刘基虽然都是请求告老还乡,却会得到如此不同的待遇呢?原因在于汤和能够彻底放下心中的牵挂,毫无顾虑地享受晚年生活,而刘基则始终心系国事,特别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让朱元璋十分担心。对于一名武将来说,解除兵权便失去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文臣不同,他们依然能为国家提供智慧和谋略。如果刘基继续参与政事,朱元璋担心他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朱元璋”,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