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盟友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周人。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周人的始祖后稷就负责着后勤工作;夏朝建立后,周人归顺于夏朝;而周朝建立之后,周人自称“有夏”,以此表现他们对夏朝的尊敬。
然而,鲜有人知道的是,在夏朝的太康失国时期,周人开始脱离夏朝的统治区。正如三国时期的韦昭所解释的那样,“太康失国”就是“夏之衰”的标志,周人在夏朝衰落时离开,放弃了后稷的使命,周的先王没有继续履行职责,最终离开了夏朝,甚至逃到了戎狄地区。
与此不同的是,夏朝还有一个比周人更加忠诚的诸侯——昆吾氏。昆吾氏从头至尾一直忠心耿耿,直到最后遭到商汤的灭族,族人的分支也被纣王所攻击。值得注意的是,商朝的“红颜祸水”妲己就出自昆吾氏。周朝建立后,昆吾族始终对周朝心存不满,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昆吾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之一。
祝融之族:分为八个分支,昆吾是长子
根据《史记》的记载,祝融的祖先是颛顼的后代重黎,他曾被帝喾任命为“火正”(祝融),并平定了共工之乱。虽然重黎未能完成任务,因此被帝喾处死,帝喾随后任命了重黎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一职,吴回的儿子陆终育有六子,其中的长子便是昆吾。其他五子分别是参胡、彭祖、会人、晏安和季连,他们都是与昆吾关系密切的族人。至于祝融的名字,司马迁认为它来源于重黎的功绩,因为重黎能够“光融天下”,而祝融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官职名称,有说法认为“陆终”其实就是祝融的称谓。
除了《史记》,《国语》《礼记》等文献也都记载了祝融八姓,其中昆吾为长子,因此,尽管这八个姓氏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但它们的起源和联系仍然非常紧密。
昆吾之族:夏朝的铁杆支持者,被商朝灭族
昆吾是陆终的长子,《史记》记载他名为樊,姓己,封号昆吾。据传昆吾是陶器制造技术的发明者。尽管昆吾氏鲜为人知,但在五帝时代和夏朝时期,它却是赫赫有名的家族。《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昆吾与奚仲、苍颉、后稷、皋陶、夏鲧等大人物齐名,这显示了它在五帝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由于后稷和皋陶曾辅佐大禹治水,昆吾族很可能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朝时期,昆吾的地位更高,他们深得夏王朝的信任,也表现出极高的忠诚。昆吾氏是夏朝的“第一亲信”,直到最后被商汤灭族。根据《国语》记载,周太史史伯曾称昆吾为“夏伯”,并将其与商朝的大彭、豕韦以及周朝的齐桓、晋文等大诸侯一起并列为“五伯”。“伯”在这里指的并不是爵位,而是诸侯之长,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风俗通义》记载,夏后太康在位时,沉迷于享乐,不理民事,导致诸侯们不听从命令。昆吾氏便成为了盟主,采取了严厉的手段,铲除那些不服从的诸侯,保护夏朝的王室。而《史记》则记载了商汤如何兴兵讨伐昆吾,最终在夏朝灭亡时,昆吾也被商汤所灭,连同其分支的顾国一起被灭族。
问题在于,昆吾为何如此忠诚于夏朝,而夏朝为何又如此信任昆吾?或许,这就是了解夏朝历史的关键之一。
昆吾族人:妲己与“不服周”
昆吾灭族后,尽管昆吾本族被商周两朝灭亡,其族人却依旧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妲己,以及她的族人“不服周”。
《国语》记载,昆吾族有四个主要分支,分别是“苏、顾、温、董”。其中,家喻户晓的妲己便出自苏氏。史书记载,苏国的国君曾将妲己献给纣王,而纣王也因此逃过一劫。妲己的姓氏为“己”,而《史记》则提到“有苏,己姓之国,妲己,其女也”,可以看出妲己与昆吾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朝灭亡后,武王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其中包括温国的建立者苏忿生。他被封为温国的大司寇,掌管十二个邑。而相比苏氏的顺从,昆吾族的后裔,特别是季连的后代——芈姓楚人,却一直对周朝心存不满,表现出强烈的“不可屈服”情绪。
早在姬昌时期,楚国的鬻熊便曾投靠周人,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在武王打败商朝后,周朝并未立即分封楚人,而直到鬻熊的曾孙熊绎时,周朝才给予楚国一个小小的封地。周朝此后多次打压楚人,尤其是在周昭王时期,周军曾征伐楚国,这导致楚国对周朝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楚国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独立性和不服从的情绪逐渐强烈。
总的来说,昆吾氏曾经是夏朝最为强大的诸侯之一,但在灭族后,却只在历史中留下了少数记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过客。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历史,往往是“剩者为王”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