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开国皇帝通常会被追尊为太祖或高祖,比如唐朝的高祖李渊和宋朝的太祖赵匡胤。而继位的第二位皇帝,一般会被追尊为太宗。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西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就没有庙号。总体来看,能够被称为太宗的皇帝,多数都是有突出作为的历史人物。那么,除了唐太宗之外,历史上还有哪些皇帝也被追尊为太宗呢?
汉太宗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如果不算前后少帝,则为第三位,在位时间为前180年至前157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也是汉惠帝刘盈的异母弟,母亲为薄姬。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恒被封为代王。汉高祖去世后,吕后掌权,吕后死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铲除了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继位,史称汉文帝。即位后,刘恒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推行节俭政策,使国家日益强盛,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刘恒于前157年在未央宫去世,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他孝顺母亲薄太后,亲自尝药,成为《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典型人物。 晋太宗司马昱与汉太宗刘恒相似,也不是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司马昱是东晋第八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母亲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太和六年十一月(372年1月),桓温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即位后,多受桓温牵制,仅能守道而已。他在位八个月便因忧愤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谥号简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高平陵。 魏太宗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任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长子,母亲为宣穆皇后刘氏,也是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道武帝被弑后,拓跋嗣率兵入宫,诛杀清河王拓跋绍,继位为皇帝,年号永兴。他在位期间体察民情,任用贤能,扩展疆土,设置六镇,并南征刘宋,占领青州、兖州、豫州、司州三百余里,还攻克虎牢关,这场战争成为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南北战争,并以北魏胜利告终。泰常八年十一月(423年12月24日),拓跋嗣因征战劳累病逝于西宫,年仅三十二岁,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葬于云中金陵。 刘宋太宗刘彧是南朝宋第七位皇帝(466年~472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的孙子,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刘骏的异母弟,母亲为沈容姬。景和元年(465年),刘彧杀死刘子业后即位。他在位期间肆意屠杀宗室与功臣,使王朝逐渐衰落,寒门武将萧道成趁势崛起。泰豫元年(472年),刘彧病逝,享年三十四岁,谥号明皇帝,庙号太宗。 梁太宗萧纲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的同母弟,母亲为贵嫔丁令光。太清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549年7月7日),萧纲即位为皇帝。大宝二年八月十七日(公元551年10月2日),他被侯景废黜为晋安王。天正元年(公元551年11月15日),萧纲被侯景杀害,享年四十九岁,葬于庄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宋太宗赵炅是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本名匡义,为避兄长赵匡胤名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至道三年(997年)赵炅去世,谥号为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后加称号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 金太宗完颜晟是金太祖完颜旻的四弟,金朝第二位皇帝(1123年9月27日-1135年2月9日)。天会四年(1126年8月),金太宗命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两路大军南伐,攻陷汴京。天会十三年(1135年1月),完颜晟病逝于明德宫,终年六十一岁,谥号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庙号太宗。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9年,窝阔台登基,掌管蒙古帝国,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国,派拔都远征欧洲。他在位期间,帝国疆域扩展至中亚、华北和东欧,为元朝奠定了基础。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亲为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承汗位,年号天聪。他励精图治,征服漠南蒙古,消除后顾之忧,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为入关打下基础。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在位17年,庙号太宗,葬于沈阳昭陵。 总体来看,历史上庙号为太宗的皇帝,大多都是有显著作为的人物,而且通常不是顺利继位的。他们中最典型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开创贞观之治,其丰功伟绩也使太宗这一庙号更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