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汉的两大名将张飞和赵云在出战时常常会自报家门:“燕人张飞在此!”、“我乃常山赵子龙……”那么,为什么这两位大将要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燕人”和“常山”呢?难道这只是简单的身份说明吗?
《三国志》里记载了张飞的详细信息:“张飞,字益德,涿郡人。”涿郡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北涿州市,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区属于燕国。所以,张飞在自我介绍时加上“燕人”二字,是为了表明自己来自燕国。
然而,和现代人介绍自己时说“我姓秦,秦始皇的秦”一样,并不会有人说“我姓秦,秦桧的秦”,张飞提到“燕人”,实际上不仅仅是在说明自己的身份,更是在表达一种自豪感。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燕国在春秋时期几乎被灭国,只有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得以站稳脚跟。而在战国时期,燕国通过燕昭王的励精图治,逐渐强盛起来,建造了黄金台,展开了“千金买骨”的人才政策,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才。苏秦、乐毅、邹衍等都被重用,燕国不仅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还一度攻入齐国,连下齐国的70多座城池。
这正是燕国最为辉煌的时期,是所有燕人的骄傲。战国末期,著名的刺客荆轲、以及燕赵联手抗秦的英雄人物也涌现出来。燕国在赵国灭亡之后扶持赵氏皇族复国,这一切都让燕赵之地成为英勇侠士的摇篮。
理解了这些背景,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赵云出场时自称“我乃常山赵子龙”了。常山是今天河北的一个地方,战国时期常山属于赵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飞和赵云其实是同乡。燕赵这片土地,不仅有燕国的辉煌历史,也有赵国的英勇传统。
燕赵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任侠”文化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平原君赵胜就因喜欢养门客而广受尊敬,燕太子丹也因培养刺客以对抗秦国而名声在外。这种侠义精神一直传承下来,成为这片土地的文化标志。
另外,燕赵之地原本靠近戎狄,民众尚武,品性刚直,非常注重英雄气概,讲求仁义而不畏生死。正如古语所说,“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死”,在这个土地上,英雄豪杰层出不穷。
因此,在三国时期,众多的英雄豪杰纷纷崛起,像张飞和赵云这样的人物,自然也以出身燕赵之地为荣。自报家门时,不仅表达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更带有一种威慑对手的意味,让敌人知道自己不仅是来自英雄辈出的地方,还肩负着这一方的勇武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