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愤怒地对王忠嗣说:“你这个王忠嗣,真是让我失望!我从小把你养在宫里,和太子、皇子们一起长大,没想到你竟然长大后翅膀硬了,居然敢不听朕的话!”
王忠嗣是烈士王海滨的儿子,同时也是唐玄宗的养子。王海滨在与吐蕃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而当时年幼的王忠嗣被唐玄宗收养,带到宫中抚养,并赐名为“忠嗣”,期望他继承父亲的忠诚和勇敢。
长大后的王忠嗣沉默寡言,擅长兵法。唐玄宗让他随河西节度使萧嵩一起去边疆锻炼。后来,在玉川战役中,王忠嗣带领三百骑兵偷袭吐蕃,击毙了数千敌人,迫使吐蕃的赞普仓皇逃跑。在与契丹的战争中,王忠嗣又带领十万骑兵出征雁门关,并在桑干河三战三捷,彻底打败了奚族与契丹的联军。
天宝初年,王忠嗣大败突厥的叶护部落,亲自斩下乌苏米施可汗的首级。随后的青海湖会战中,王忠嗣再次取得巨大胜利,重创吐蕃北线主力,吐蕃伤亡惨重,王子阵亡,迫使吐谷浑投降唐朝。为了表彰他的英勇,唐玄宗封他为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的节度使。
正值大唐盛世,唐玄宗的虚荣心愈发膨胀,他开始希望王忠嗣攻打被吐蕃占领的石堡城。石堡城是西部的军事重镇,曾在开元十七年发生过一次激烈的战斗,当时唐军由陇西节度使李祎指挥,最终大胜吐蕃,攻占了石堡城并拓展了疆土。可惜的是,石堡城最终又落入吐蕃之手,吐蕃不仅占领了城池,还派驻了重兵严密守卫,甚至动用全国力量来守城。因此,尽管唐军多次尝试进攻,由于地势险要、距离遥远,始终未能攻下石堡城。
随着唐蕃战争局势逐渐倾向唐军,唐玄宗再度提出进攻石堡城。他打算让王忠嗣担任这次行动的指挥。然而,王忠嗣却坚决反对。他认为石堡城地势险要,三面环山,城墙坚固,吐蕃为了守城已经动用了大量兵力。如果开战,唐军可能需要付出数万士兵的代价。而且,以目前的情势来看,最好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发起进攻。王忠嗣的意见来源于他多年的战争经验,他对吐蕃和石堡城的了解使得他十分谨慎,他希望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然而,唐玄宗此时已不愿听取任何不同的意见,心中对王忠嗣的反对越发不满。这时,一个名叫董延光的小将军站出来,请求承担攻打石堡城的任务,并极力迎合唐玄宗的心意。唐玄宗当即答应了,并要求王忠嗣协助董延光攻城。
王忠嗣虽然奉命作战,但由于心中不同意这场战争,他执行任务的态度并不积极,这让董延光感到不满。此时,李光弼出面劝王忠嗣:“你是为了保全士兵的性命,但现在皇帝已经下了命令,你若不按命令行事,最后只会给自己惹来祸端。如果攻不下石堡城,皇帝必定会追究你。”
李光弼的话提醒了王忠嗣,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硬拼下去不值一试。果然,董延光最终未能攻下石堡城,他将失败的责任推给了王忠嗣,说是他没有全力配合,延误了军机。
这件事让唐玄宗非常愤怒,宰相李林甫则趁机兴奋起来。他一直在寻找打击王忠嗣的机会,而王忠嗣的“反叛”正好成为了他攻击的突破口。李林甫开始暗中栽赃王忠嗣,称他和太子密谋,计划通过政变让太子提前登基。
唐玄宗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篡位之事,特别是自己亲生儿子都不容许图谋皇位,更何况王忠嗣只是他的养子。于是,唐玄宗下诏召王忠嗣进京,并交由三司会审。虽然唐玄宗心中清楚王忠嗣不可能与太子谋反,但他还是借此机会警告其他手握重兵的节度使,让他们知道皇帝的威严不可挑战,不听命令的后果很严重。
不久后,王忠嗣的部下哥舒翰成功攻占了石堡城,但付出了数万士兵的牺牲。唐玄宗并不在意这些损失,他只关心结果。得知胜利的消息后,他心情愉快,哥舒翰也趁机为王忠嗣求情。唐玄宗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于是将王忠嗣贬到江阳做太守。
然而,王忠嗣的命运并未因此得到改善。天宝八年,他在江阳暴病而亡,年仅45岁。晚年的唐玄宗,由于好大喜功和过度的虚荣心,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灾难。如果王忠嗣没有早逝,也许安禄山就不敢发动叛乱,历史也许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唐玄宗最终为自己种下的恶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