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的灭亡,有一种说法是:明朝的衰败,实际上始于万历年间。后人对万历皇帝的最大批评,便是他长达28年不上朝,虽然他在位期间主持了三次大规模的征战,巩固了明朝的疆土,但这些战争耗费了大量的白银,导致国库空虚,朝廷上层横征暴敛,百姓疾苦,最终导致明朝步入衰退,日渐衰弱。
公元1573年,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登基称帝,定年号为万历,因此后人常称他为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在10岁时即登基为帝,由于年纪太小,他的老师兼内阁首辅张居正代为处理朝政。张居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功促成了所谓的“万历中兴”。在这段时间内,万历皇帝的生活非常安逸,政务由张居正处理,他整天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沉浸在美酒和歌舞之中。
人一旦懒惰,便会逐渐丧失工作的动力,万历皇帝也开始变得懒散,对于政务产生了抵触情绪。不过,这并不是他28年不上朝的唯一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万历皇帝不上朝呢?
首先,言官制度的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万历皇帝由于懒散惯了,常常疏于处理政务,这让许多明朝的言官们非常不满。言官们认为,“这是你们朱家的江山,怎么能任由你们这样对待?”他们认为万历皇帝不理朝政,便经常在朝堂上批评他。而明朝的言官制度对这些批评皇帝的行为惩罚不严,最重的也不过是让这些言官回家休养生息,要是换做清朝,恐怕言官们的脑袋就不够砍的了。
在万历刚开始亲政时,他其实也有很多治国的理想,但这些理想却无法得到言官们的支持,并且在朝堂上经常受到言官们的严厉批评。作为皇帝,万历并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这样的情况,谁能忍受得了呢?在张居正的改革后,文官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对皇权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万历在无奈之下选择了不上朝,他通过这种方式默默地抵抗,以此来打压文官们的傲气。
此外,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张居正不仅是万历的老师,还在当时担任内阁首辅。当万历年幼、太后不理政事时,张居正便通过结交太监,确保自己草拟的奏折能够通过,这使得他几乎掌控了整个政权。张居正的权力来源并非正式途径,而是依靠个人的关系和手段,因此他并不能被称作真正的大臣,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权臣,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弄权之人。张居正活着时过得很潇洒,但他去世后,万历逐渐长大,开始发现自己曾经被老师引导走的道路并不完全正确。他逐渐觉得张居正教给他的八荣八耻并不适用于现实,最终他决定剖开老师的坟墓,追夺他的爵位。这一举动让万历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也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绝望感。这可能是他之后28年不上朝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此,万历将后宫打造成如同天上人间一般的奢华场所,而这也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转折点。自此之后,明朝一步步走向了衰败,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一命运。
除此之外,万历皇帝的身体状况也可能是导致他不上朝的另一个因素。去年,我有幸参观了定陵,并在与定陵相关的专家和北大教授的学术研讨会上,观察了万历皇帝的遗骨。专家们发现,万历皇帝的左脸部骨骼存在明显缺陷,由此推测,他的脸部可能有残疾,面容也许非常丑陋。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万历皇帝害怕文武百官的嘲笑,因此他选择长期不上朝。可以说,这可能是万历皇帝不愿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最大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万历皇帝长年不上朝,但这并不代表他完全放任朝政不管。实际上,他仍会在私下里召见大臣,与他们讨论政务,否则,万历三大征也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