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末年开始,西方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东方,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潮流。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活跃在北京,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回顾这段历史,其中有一位跨越明清两代的传教士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汤若望。
相信很多人听到“汤若望”这个名字都会感到熟悉。1619年,年仅十七岁的汤若望来到了澳门,恰巧明朝派官员与葡萄牙人商议购买火器,汤若望便借机跟随队伍一路北上,最终成为了明朝的“火器顾问”,并因此受到了重用。
在明朝政府任职的汤若望,主要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修订工作,此外,还根据崇祯皇帝的旨意,参与火炮的研究与铸造。此时,明朝正与清军进行激烈的战争,汤若望和他的团队也在此期间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铸造了二十门大炮,对明朝在战斗中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然而,明朝的败局已经注定,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被清军击溃后,年幼的顺治帝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定都北京。汤若望于是开始在清朝为官,并受到多尔衮和顺治帝的重用。到了康熙年间,汤若望已经是跨越了明朝、大顺政权和清朝三代的老臣,深得孝庄太皇太后和康熙帝的敬重。
然而,年老体弱的汤若望,在晚年却曾面临被清朝判处凌迟的危险。若不是孝庄太皇太后和康熙帝的宽容,这位西方传教士很可能就会被残酷地处死。查阅《清圣祖实录》,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十六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曾有一份引人注目的判决:
拟钦天监正汤若望、刻漏科杜如预、五官挈壶正杨弘量、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中官正刘有泰等皆凌迟处死。——《清圣祖实录》
这份判决中,汤若望位列其中,其他的名字则是钦天监中的一些官员。那么,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竟然要面临凌迟的刑罚呢?
原来,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帝的亲王之子夭折,汤若望等人负责安排葬礼的日期。由于顺治帝对这位夭折的皇子非常宠爱,甚至有意立他为太子,因此这件事对朝廷来说尤为重要,葬礼的安排也受到了高度关注。然而,汤若望作为一位天文专家,虽然精通历法,却并不擅长风水和堪舆之术。他根据“洪范五行”推演来安排葬礼时间,但并未使用“正五行”,结果引发了争议。
顺治帝去世后,早已觊觎钦天监正职的杨光生,开始指责汤若望推演不当,认为应该使用“正五行”来决定葬礼时间。这个问题迅速引起了清廷的重视,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审议此案。此时,汤若望已经中风,无法言语,好友代为辩护。尽管如此,这位年老体弱的传教士仍然被提议判处凌迟。
幸运的是,当时辅政的大臣孝庄太皇太后和康熙帝仍然比较开明。他们认为汤若望在朝中任职多年,工作尽心尽力,便决定宽恕他,最终赦免了他。就这样,曾经为崇祯铸造火炮、帮助大清修订历法的汤若望,最终从死神的阴影中逃脱,度过了一场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