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电视上有许多清宫剧,但如果要选出最具恢弘气势、剧情最为精彩的两部剧,那无疑是《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紧扣历史情节,演员的演技也非常出色,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然而,这两部以康熙和雍正为主角的电视剧,也引发了不少外界的质疑。有观点认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美化了康熙和雍正的形象,特别是雍正的历史人物更是备受争议。在雍正执政期间,文字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阶段,许多文人遭到了打压和迫害,导致了思想的进一步僵化。同时,雍正销毁了大量关于明朝历史的稿本,抹去一切对自己不利的记录。在对外政策上,雍正继续推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并且曾明确表示:“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些政策无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这一切与历史中那些对雍正的赞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雍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雍正或许是清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如果没有他,清朝可能早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先从康熙说起。康熙是许多历史学家公认的明君,他勤政爱民,开明有为,实际上,他晚年的表现并不像外界所传的那样开明。事实上,很多历史上的皇帝在晚年都出现了“昏庸老糊涂”的情况,比如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和梁武帝的种种失误。
康熙晚年犯了两个最严重的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纵容了“九子夺嫡”的局面。在历朝历代,通常都是嫡长子继位,但在康熙时期,却让二阿哥当了太子,甚至曾两度废立太子,这使得其他的皇子看到了继承大统的机会。于是,朝廷内部分成了多个派系,官员们结党营私,权力争斗激烈,导致了政务混乱。而且康熙晚年偏袒满人官员,也使得民族矛盾变得愈发严重。即便康熙最终确定了雍正为继承人,但他仍然给其他儿子留下了权力,这为雍正的登基埋下了隐患。
第二个问题就是晚年的吏治腐败。康熙晚期,朝廷官员普遍贪污腐化,几乎没有清廉的官员,国家的财政状况也日益恶化,国库空虚。康熙去世时,国库中仅剩下700多万两白银。雍正继位后,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岌岌可危的局面。因此,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月,就开始着手查清亏空的财务问题。他迅速采取行动,对那些挪用公款者进行严厉惩处。雍正改变了父亲宽容的态度,凡是有亏空的官员一律罢职,并要求他们归还所欠款项。雍正二年八月,鉴于案件的严重性,他加重了处罚:“挪用一万两以上至二万两者,发边卫充军;二万两以上者,虽属挪用,亦照盗贼钱粮的标准处决。”
在民生问题上,雍正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改土归流”政策,并且实施了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这些政策自然会引起权贵阶层的反感,而雍正对此毫不手软,采取了果断的打击措施。雍正也是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有“朝乾夕惕”的美誉。据统计,雍正13年在位期间,他的朱批奏折多达360卷。
正是因为雍正的这些改革举措,国家的财政逐渐恢复,政治局势也逐渐稳定。这为后来的乾隆六下江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使得社会矛盾得以缓解。如果没有雍正的改革,或许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会提前爆发。可以说,雍正给了清朝一个强有力的“强心剂”,使得清朝重新进入了“盛世”的轨道。
当然,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这些改革并不是一件好事。康雍乾时期的百姓生活依然艰难,他们只能勉强温饱。而在同一时期,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农民,餐桌上却能享受丰富的水果和牛奶。雍正的改革延缓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终结,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百姓的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