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这些名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但曾几何时,他们是导致大唐帝国深陷危机的罪魁祸首。那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几乎让整个大唐王朝陷入灭顶之灾,堪称大唐开国以来最为惨烈的内战,令人不禁扼腕叹息。然而,为什么这场动乱能持续那么久呢?按理说,安禄山在起义一年后就死了,叛军的主力应该会随之瓦解才对。
乱世凤毛麟角,安禄山集权坐大 唐朝正处于盛世的鼎盛时期,国家繁荣,百业兴旺。然而,由于长期采取逐渐薄弱。特别是在边远的地区,节度使们常年与周边的游牧民族进行战争,迫切需要大量兵员。因此,他们招募了很多异族骑兵,作为自己的私人武装,壮大了自己的军队力量。 其中,以范阳、河东、平卢三镇的兵力最为强大,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更是个典型的拥兵自重的豪杰。在安禄山麾下,有一支由超过8000名异族精锐组成的铁骑营,他们身穿重甲,手持精良武器,个个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士,堪称战场上的杀手。与此同时,安禄山还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许多武将具有非凡的谋略和能力。 比如,崔乾佑,他曾凭借巧妙的疑兵之计,成功误导唐军,将哥舒翰等名将打败;安守忠是安禄山的养子,他曾在清渠之战中,带领一万骑兵成功抵挡住唐军的四万大军。还有史思明、李归仁、蔡希德、尹子奇等人,都是当时的武功赫赫的名将。凭借如此强大的军力和智谋,安禄山的野心早已膨胀,决心有所作为。 安禄山谋反遭唐玄宗反杀 公元755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终于按捺不住,集结三镇的军队,直指长安、洛阳,发动了叛乱。尽管唐玄宗早就得知安禄山有作乱之心,但他一直未予重视,直到叛军逼近,才感受到局势的严峻。 唐玄宗急忙指派名将哥舒翰等人出征,试图阻止叛军的进攻。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哥舒翰等人接连战败,叛军迅速攻占了长安和洛阳,唐玄宗被迫陷入绝境。 在面对这种危机时,唐玄宗只能带着太子李亨等人逃往四川。途中,他们遭遇伏击,母子俩不得不狼狈分开,各自逃命,最终在灵武重聚。此时,唐玄宗年事已高,且心情沮丧,深感心力交瘁,决定将皇位禅让给李亨。于是,李亨在灵武即位,成为唐肃宗。 安庆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杀父又被杀 安禄山攻占长安之后,成功自立为帝,建立了大节度使的行动。结果,由于节度使们之间的权力争斗,各自之间互不信任,导致行动混乱,局势难以统一。史思明看到这个机会,采用游击战术,成功击溃了唐军的六十万大军,一举夺回河南地区。之后,在邙山之战中,唐朝的李光弼也败给了史思明,被迫退守陇西。史思明在河北独揽大权,成为一时之霸。 史思明复制安禄山暴虐所为 起初,史思明被视为忠诚的将领,他打着步步紧逼,安史之乱也开始走向终结。公元763年,叛军彻底被剿灭,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结尾 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八年,它的根源正如前文所说,是河北和关中地区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等人,不过是这场动乱的导火索而已。 纵观全局,安禄山并不是出色的军事家,他的崛起更多是因为机遇。而安庆绪和史思明,虽然掌权,却都是短视的暴君,缺乏应对大局的能力。 真正导致这场乱局持续如此之久的,是唐玄宗和唐肃宗在关键时刻的重大失误。尤其是在邺城之战时,唐肃宗的用人错误,直接导致了九大节度使六十万精兵的覆灭。这样的巨大损失,让战争陷入了长时间的泥淖。 总体而言,安史之乱给大唐王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无数人力物力白白浪费,再加上内部矛盾未能化解,最终导致了大唐王朝的衰落。这场内乱,也成为了大唐逐步走向衰亡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