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的腐朽政权开始崩溃。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此时,清朝已意识到大势已去,最终隆裕太后选择了交出权力,这一举动标志着民国政府的诞生。
尽管中华民国宣布在南京成立,但那时的南京并不完全是中华民国的都城。孙中山先生的根据地位于广州,而袁世凯等北洋派则主张定都北京。除此之外,孙中山先生还提出了一都四京的构想。到了1920年,孙中山先生再一次对都城问题提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想法。在和章太炎先生的对话中,孙中山先生曾提到: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确实有过将都城设在伊犁的想法。那么,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构思呢? 结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可以理解孙中山的这一想法。新疆在古代有西域之称,汉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在大航海时代未兴起之前,丝绸之路是中原与中亚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陆路贸易的重要枢纽,可以说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王朝的发展。 当时,南京虽然被临时设定为首都,但从军事角度来看,南京并不适合防守。日军进攻南京时,大量政府官员因为南京防御薄弱而考虑放弃。南京的周围并没有天然的防御屏障,长江这一水域屏障,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而北京则是北洋政府的根基,因此并不被认为是最合适的首都选择。剩下的选择只有武昌和西安。 武昌位于荆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且地处中国腹地,水路发达,交通便捷,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和南京一样,武昌的防御体系也较弱。尽管这里交通便利,水网丰富,但这样的地理优势也使得防御十分困难。因此,孙中山先生认为,武昌虽然适合保平安,但并不适合长期作为都城。 西安则是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地方。它位于中国大西北,定都西安有助于稳固边疆局势。然而,自唐代以来,西安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其经济逐渐衰退。因此,选择西安作为都城也并非最佳方案。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考虑定都新疆,其实有着更加长远的战略规划。当时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方针,而新疆靠近苏联,这使得他认为在此设立都城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步骤。新疆可以成为一个集重工业和军事基地于一体的地方,同时借助苏联的力量,训练强大的军队,从而迅速扫除国内的军阀。最重要的是,为了防止沙俄分裂新疆,将都城设在这里能够有效地控制中国的西北地区。此外,新疆地处中亚,与多个亚洲小国相邻,是扶持亚洲弱小民族独立的重要基地。因此,孙中山认为新疆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而且,新疆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农产品也远近闻名。如今,一些西方国家之所以频繁关注新疆,正是因为这里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尽管孙中山的定都新疆的提议遭遇了一些反对声音,但这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从长远来看,定都北京无疑是更为合适的选择。然而,孙中山当时的实力并不允许他把首都迁到北京,而且在那个时期,中国的海权并未得到重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权逐渐成为世界大国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中国过于忽视海权的后果,也使得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欺压。 此外,新疆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地带,若选择将都城设在新疆,必然需要调动全国的资源进行支援,而在当时贫弱的中国,这个构想并不现实。尽管如此,孙中山先生的定都新疆的想法也体现了他深远的战略眼光,而如今新疆的快速发展,也让人们感到孙中山先生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他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的事业,今天新疆的发展无疑可以作为对他精神的一个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