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9年,富弼主动辞去了首相职务,宋神宗见他坚持离开,便未能挽留。临别时,宋神宗问道:您辞去相位后,谁来接替您呢? 富弼推荐了同为三朝老臣的文彦博。宋神宗对此沉默了很久,最后才问:那王安石接任如何?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富弼对这个提议的反应与宋神宗如出一辙:他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也没有表态支持。 这一沉默的回应正好反映了两人对王安石的不同态度。令人深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富弼的态度始终如一,而宋神宗则发生了转变。
**一、意见分歧源自年龄差异,还是个人经历?** 1069年是宋神宗即位的第三年,那时宋神宗刚22岁,而王安石已48岁,富弼则已65岁。三代人的年龄差使得他们的观念和做事方式大相径庭。 年轻的宋神宗锐意改革,急于改变冗兵、冗官、冗费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对王安石提出的全面改革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力支持新法。 而作为首相的富弼,对王安石的改革持不同看法。这并非富弼安于现状,而是他对改革后可能带来的后果更为清醒。事实上,在宋仁宗时期,富弼曾和范仲淹共同推动庆历新政,他们也致力于解决冗兵、冗费等问题。 然而,当时的改革遭遇了很大阻力,最终范仲淹和富弼都被迫离开京城,参与改革的许多大臣也纷纷被贬出京。 正因有这样的经历,富弼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更为冷静和清晰的判断。当宋神宗刚即位时,他曾被召入宫中讨论治国之策。富弼没有说什么激动人心的话,而是以冷静的口吻提醒宋神宗:您的好恶不应让臣子看到,如果让臣子看到,必然会刻意迎合。他还特别叮嘱:二十年不言兵。 听到富弼的谏言,宋神宗只能默默接受。 **二、富弼做事过于稳妥** 作为三朝老臣,富弼曾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担任过宰相,深得君主信任。他担任宰相的时间长达10年,期间,他秉持稳妥、守旧的治理风格,确保了国家的安定。 《宋史》记载,富弼在任期间,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期间,即他注重传统,行事稳妥,不偏不倚。正因为他的这种做事风格,百官安分守己,国家局势也保持稳定。 这种稳妥的做法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形成了鲜明对比。王安石提出的变法,虽然快速而有力,但富弼看出了其中的风险。他多次上书劝告宋神宗应当畏天戒,远奸佞,近忠良。 然而,尽管富弼的建议得到了宋神宗的重视,宋神宗依然全力支持王安石的改革举措。富弼见状,开始感到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逐渐心生不满,最终以身体原因辞去了首相职务。 **三、公开反对青苗法** 富弼辞去首相职务后,前往亳州任职。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时,富弼坚决反对,认为这项法令虽然有利于朝廷聚敛财富,却可能引发百姓的反感,导致民心涣散。因此,富弼决定在亳州不执行青苗法。 这一行为很快引发了弹劾,朝廷决定对富弼进行处罚,最终将其调任汝州。 王安石对富弼的这种行为十分不满,他极力劝谏宋神宗加重对富弼的处罚。面对王安石的谏言,宋神宗依旧保持沉默,既没有答复,也没有采取行动。 虽然宋神宗未加重富弼的惩处,富弼还是感到心力交瘁,最终向朝廷上书请辞,要求回家休养。宋神宗同意了,并将富弼晋升为司空,封为韩国公。 尽管富弼回到家乡养病,他依然关心朝廷的重大决策,常常向宋神宗递上奏折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一次,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了一项新政,宋神宗直接拒绝了这项提议,并解释道:富弼曾经说过,如果实施这项法,他只能坐在屋里叹息。 显然,富弼早已预见了王安石一系列改革的后果。随着几年时间的推移,宋神宗对两人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倾向于富弼的稳妥看法,而非王安石的激进改革。**结语** 1083年,80岁的富弼在洛阳病逝。此时王安石由于变法的负面影响被迫辞去相位,正在江宁闲居。临终前,富弼依然关心朝政,亲手封存给朝廷的奏疏,叮嘱儿子交给宋神宗。 宋神宗读了富弼的遗奏后十分伤心,特地为他停朝三日,亲自撰写祭文,并赠予太尉,谥号文忠。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富弼与宋神宗一同享有庙庭,最终,王安石的改革在宋神宗去世后几乎被废止。 王安石在1086年去世,获赠太傅,直到宋哲宗亲政后才得以配享宋神宗庙庭,获得谥号文。 分析富弼与王安石的对立,可以看出,两位大臣并非个人利益的冲突,而是在如何治国的理念上产生了分歧。富弼希望通过稳妥的方式进行改革,而王安石则倾向于采取更激进的手段,虽然这些改革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也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从他们的分歧可以看出,社会的进步并非仅仅依靠某一部分人的努力,而是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共同推动,逐步改进体制和观念,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