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件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对于南宋来说,靖康之耻就是那段无法磨灭的屈辱记忆。为了报这一仇,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不惜冒着灭国的风险,将百万金人的力量消耗到只剩十万。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残酷与无奈呢?
1127年,北宋末代皇子赵构继位,建立南宋,都城定于临安,他就是宋高宗。赵构在成为皇帝之前,命运颇为坎坷。他的母亲韦氏在众多嫔妃中地位不高,而赵构又是徽宗三十多个儿子中的老九,既不受父皇宠爱,也没有兄长庇护。北宋末年,金国提出要索取人质,徽宗便把赵构送去金国。一次,赵构和金国皇族比武,他三连中靶心,金人惊呼:这不是将门虎子吗?哪像宫里娇生惯养的皇子?金人因此怀疑他不好管理,坚持要求更换人选,最终选了徽宗宠爱的三皇子肃王赵楷。赵构被退货不久,金军再度入侵,他原本想主动求和,却在半路上被宗泽等人拦下。后来,他以元帅名义在相州招兵勤王,但听从汪伯彦意见,既未去救驾,也没拦截金军退路,导致东京陷落,徽宗、钦宗被掳,宋朝颜面尽失。然而,宋朝并未灭亡,赵构在应天府继位,开启南宋,并将靖康二年改为建炎元年。 金军疯狂劫掠后,由于兵力不足和水土不服,并未继续大举南下,但又不愿放弃战果,于是采用代理人战争的策略。他们扶持张邦昌建立伪楚,又扶刘豫建立伪齐,但自己不亲自管理北方。此时,北方的义军挺身而出,义军其实就是民兵。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字军,脸上刺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的字样。如果义军和南宋官军联手,也许还有翻盘机会。但高宗心里只想着逃跑,哪有心思顾及这些抗金力量?他一路辗转扬州、建康、杭州、越州,最后干脆漂到海上躲避金军。金军撤退后,高宗才从海上返回,定都临安。 那段时期,高宗采取了双轨并行的策略:一方面让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等将领上前线,与金军和伪齐作战;另一方面则派汪伯彦、黄潜善、秦桧等与谈代表与金人媾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高宗不惜放弃旧疆,以自降身份向金称臣纳贡,最终促成绍兴和议,为南宋在淮河、秦岭以南划出安全区。为了履行合约,高宗削减诸将兵权,还杀了岳飞。岳飞之死表面是秦桧所为,实则也是高宗的意图。如果岳飞北伐成功,金人可能将宋钦宗送回,高宗便会尴尬。因此,岳飞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随后的九十年里,宋金两朝基本处于对峙状态,直到蒙古崛起,局势才出现新的变化。 金国起源于白山黑水的严酷环境,性格坚韧、善战。契丹人曾称:女真上万,无可敌也。然而华夏民族相信胡虏无百年之运。金人入主中原后,面临汉化与否的困境:不汉化无法有效统治,汉化又容易被同化失本,结果无论如何,统治都面临风险。汉化本身并无问题,世宗、章宗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完善,史称大定、明昌之治。问题在于,金人学来的不仅是制度和文化,还有贪图享乐、信任奸佞的坏习惯。金人逐渐被中原的繁华迷惑,尤其是金章宗宠妃李师儿,她与权臣胥持国狼狈为奸,敛财干政,把金朝政治弄得乌烟瘴气。屋漏偏逢连夜雨,金朝内部腐败,外部灾害不断,黄河改道、自然灾害频发,国力衰退,军事荒废。面对北方新兴蒙古部落,金章宗想出减丁馊主意,但治标不治本。1208年,金章宗去世,六个儿子均夭折,由叔父卫王完颜永济继位。章宗遗诏指明皇位继承安排,以保证子孙永掌皇权。完颜永济继位后,背信行事,先后毒杀妃子、令妃堕胎,并将李师儿赐死,立自己儿子完颜从恪为太子。 在金朝内忧外患之际,蒙古势力逐渐壮大。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自封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尽管表面上仍向金朝进贡,但成吉思汗早有意脱离金朝控制。他发现金帝完颜永济软弱无能,机会就来了。蒙古进攻金属国西夏,西夏向金求援,完颜永济袖手旁观,西夏只好投降蒙古。1210年,成吉思汗宣布与金朝断交。1211年,蒙金战争爆发,野狐岭一战,金军四十万精锐被消灭,蒙古军随后攻入华北,抢掠四方。1213年,胡沙虎杀完颜永济,拥立完颜珣为金宣宗。金朝在蒙古步步紧逼下,仅剩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迫于压力,金宣宗选择和亲,1214年向成吉思汗献上黄金与公主,但同时自己迁都汴京,将太子留在中都作诱饵。河北、辽东军民震惊,蒙古趁机占领河北。金朝虽暂时缓过气,但覆灭已近在眼前。 南宋虽然日子艰难,但比北方略好。隆兴、开禧北伐虽失败,却让金后继者不敢轻举妄动。金章宗之后四十年,南宋与金国相对安稳,趁机休养生息。然而蒙古崛起,金国衰落,南宋内部出现两种声音:一是援金派,以乔行简为首,认为金虽可恶,但蒙古更猛,应援金让金作缓冲;二是灭金派,以真德秀为首,主张趁金元气大伤,报靖康之耻,鼓舞士气,抵抗蒙古。两派激烈争执,但鉴于历史教训,谁也不敢贸然联蒙灭金,蒙古才是最可怕的敌人。最终南宋采取折中策略:暂停岁币缴纳,既安抚主战派,又用岁币作为谈判筹码。1215年,南宋派使者给金宣宗贺长春节,同时提出减少岁币的请求,却被拒绝。金南迁后维持了二十年,仍非虚弱,但粮草不足,出现粮食危机,却未考虑联合南宋,对南宋仍有觊觎之心。 南宋面临选择:是否联金抗蒙,但金朝的骚操作使南宋无法与之结盟。1217年,金宣宗以岁币不足为由,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分三路猛攻南宋。金军将领纥石烈志在淮南抢掠焚城,完颜承裔攻蜀亦是烧杀抢掠。金朝之所以敢如此嚣张,是因低估南宋实力。金军虽然北战失利,但仍自信打南方绰绰有余。结果,金军三路大军被南宋打得惨败,精锐损失惨重,完颜阿邻、黄掴阿鲁答等名将折损无数,这一打整整持续七年。1224年,金哀宗即位,宣布不再南伐,但金军元气大伤,蒙古趁机夺取黄河以北、山东、河南地盘。金朝的激烈南伐,直接促使南宋向蒙古靠拢,商议共同灭金。 对蒙古而言,消灭金朝只是时间问题,本不需与南宋结盟。南宋在强大的蒙古面前,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空间。但南宋警惕性极高,1230年蒙古派使者来谈合作,南宋拒绝。1231年,蒙古攻入南宋川蜀边地,宋将桂如渊无奈同意协助。蒙军进入金境,在三峰山大败金主力,金朝一蹶不振。1233年,蒙军攻陷汴京,金哀宗迁都蔡州,蒙古再次拉拢南宋联合灭金。1234年正月,南北夹击攻入蔡州,金哀宗自缢,末帝完颜承麟被杀。宋军将金哀宗尸骨与蒙古分割,模仿金兵昔日汴梁方式,抢夺金银财宝后撤回襄阳。有人说,南宋为报靖康之耻,手段狠辣,将七百多万金人削减至十万,但实际上,这也是无奈之举。 南宋面临三种选择:联蒙灭金、援金抗蒙、两不相帮,无一最优。联蒙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将直接面对蒙古强大压力;援金抗蒙,看似可行,但金是否能抵御蒙古军?援金反而助蒙古口实;两不相帮,坐视金朝被灭,后果可想而知。南宋与蒙古实力差距悬殊,这对南宋来说是无可躲避的陷阱。无论选择哪条路,蒙古若灭南宋只是时间问题。但至少,南宋与金的血海深仇在此得以报复。金朝看不清形势,既破坏结盟机会,又激发南宋报仇怒火,加上蒙古势力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只能与蒙古结盟灭金。对南宋来说,与蒙古结盟并非高明策略,名义上的同盟只是为了让蒙古在灭金后暂缓南下,给南宋争取更多生存时间。历史上,无论辽、金、元的覆灭,还是南北两宋的战争,即便将士付出极大代价,最终的结果也未必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