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这条河自夏朝发源,历经波折与激荡,流经无数帝王的兴亡与王朝的更替。500的战乱终于在秦始皇手中归于一统,但这场伟业只维持了短短15年便土崩瓦解。曾经非常强大的秦朝,为何如此迅速地走向灭亡?
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夏朝,标志着中国从部落联盟进入王朝时代。大禹传位于子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先例。自此,“天下为公”的理想让位于血缘继承的权力秩序。
夏朝国祚虽长,但中后期王权动荡。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的故事,正反映出世袭制度初立时的种种矛盾。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建立商朝。
商朝延续近六百年,政权多次迁都,逐渐形成了较成熟的礼乐制度。但到了纣王时期,奢靡与暴政并行,诸侯离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纣王,建立周朝。西周初年,封邦建国、礼乐分明,王室威信空前,但随着宗法制度松动,诸侯权力坐大,终于在公元前770年,周幽王死于犬戎之乱,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
东周的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战争最频繁的时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相继崛起,五霸轮替,礼崩乐坏。
到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秦、楚、齐、燕、韩、赵、魏。各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崛起于西陲。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代苦心经营,为秦王政日后的统一奠下基础。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政用十年时间,依次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结束五百年的战乱,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秦朝。
秦始皇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制度改革:废封建、设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焚书坑儒以固思想,修阿房宫以示威仪。这些措施让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中央权力空前集中。
但在辉煌背后,隐患也在滋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病逝于沙丘(今河北平乡境)。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伪造诏书,逼死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帝。两年后,天下烽烟再起。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纷纷响应。到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一个历经十年征战、统一六国的帝国,竟只存十五年。这不仅是政治的崩塌,更是制度与人性的双重悲剧。
秦朝的最大成就,也是它的最大问题。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让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中央管理。这种体制极大地强化了皇权,但同时也切断了地方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周朝,诸侯国虽割据,却能各自维持秩序;而秦朝一旦中央动荡,地方没有独立应变的机制,政令中断,整个国家瞬间陷入瘫痪。秦始皇死后,赵高一手操控朝政,篡改诏令而无人能制,这正是制度过于集中所带来的致命后果。
秦法严酷,律令繁多。自商鞅以来,秦人重刑峻法,以法立国。秦始皇统一后,继续以苛政治天下。百姓稍有迟误征役或逃避徭役,便被处以严刑。
修驰道、筑长城、建阿房宫、修陵墓,皆耗费巨资与人力。征调无数农民劳役,致使田地荒废、饥馑四起。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正是因戍卒迟到被判死刑,不得不揭竿起义。
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秦帝国看似强盛,其实已是风雨飘摇。一旦统治中心出现裂痕,庞大的帝国机器便失去运转动力。
秦始皇对继承问题讳莫如深。长子扶苏忠厚而贤,被派驻上郡监军;次子胡亥留守咸阳,性情柔弱。始皇东巡病重时,没有公开确立继承人,留下权力真空。
赵高与李斯暗中合谋,伪造诏书赐死扶苏,拥立胡亥为帝。胡亥即位后,对赵高言听计从,滥杀功臣。蒙恬、李斯相继被害。秦朝的政治核心完全被宦官操控。
短短三年间,朝堂之上血流成河,军政体系崩塌。赵高甚至逼胡亥自杀,再立子婴为王。权力的传承成了宫廷的夺命游戏,秦帝国因此迅速瓦解。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那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天下,仅十五年。一个曾代表秩序、效率与力量的新王朝,终究没能逃过速朽的命运。
秦的灭亡,表面上是农民起义、宫廷政变的结果,实则是制度过度集中、人心极度压抑、权力失衡的必然崩塌。
汉初的刘邦、萧何深知秦亡之因。他们在保留郡县制的同时,重新设立诸侯王,分封异姓功臣和宗室,以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汉初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直到文景之治,国家逐步恢复元气,奠定了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基础。可以说,汉朝正是在继承与修正秦制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