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微寒,星火长明。11月11日,“四明星火耀甬城”宁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行动启幕。活动以“革命文物活态传承”为核心,通过“回望·当下·未来”三大篇章,以“人、物、事”三重叙事,生动诠释宁波抗战精神,让红色基因在四明大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活动在庄重的“星火启幕”环节中拉开序幕,主持人深情诉说,带领现场观众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之旅。
回望:血色甬城 烽火中的坚守与荣光
一段黑白默片风格的历史纪录片剪辑《山河记忆》,将观众带回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斑驳的影像里,抗战硝烟依稀可见,珍贵史料中,效实中学等校1937年西迁的足迹清晰可循。抗战期间,教育火种未熄,师生们怀揣家国大义,辗转迁徙,在颠沛流离中执着求知,以非凡的坚韧守护着民族复兴的微光。
当镜头定格在效实中学师生合影时,舞台灯光亮起,效实老校长李庆坤之子李君平缓步登台,他为我们翻开家族记忆的相册,讲述那段“烽火读书路”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坚守。
“我父亲时常忆起,为了躲避敌人的飞机轰炸,校舍屡迁于乡间的祠堂庙宇。校舍是借的,桌椅是拼的,许多学生一天来回要走20里山路求学,却没有一人掉队。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校依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他们有人考上西南联大,有人投身科研,有人奔赴战场,用自己的方式报效国家。”李君平质朴的话语里满是敬意,现场观众凝神聆听,鼓掌之声久久不绝。
当歌曲《在和平年代》的旋律缓缓响起,历史的沧桑与今日的和平,在时空中交织共鸣,诉说着对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对和平的珍惜。
当下:革命文物新生 岁月中的见证与守护
一件文物,一段历史。这一支钢笔,见证一段热血青春。第二篇章伊始,宁波广电记者以情景讲述《钢笔的证言》,带领观众走近朱镜我烈士的生平。
屏幕镜头中, 一支钢笔静静陈列着,这是朱镜我烈士生前使用过的遗物。“这支钢笔,曾写下抨击侵略者的檄文,曾起草过唤醒民众的革命传单,曾记录过敌后抗战的真实历程。”现场的观众也跟随讲述的记者,一同回到那个以笔为枪的年代,感受一位革命者如何用墨水与思想,迸发划破黑暗的光芒。
文物修复纪实《青春守护》,则聚焦宁波财经学院“我为烈士修遗物”项目。视频记录了学生们修复林勃烈士书信的细致过程:在宁波镇海区档案馆里,一封家书已静静躺了八十多年。
信纸泛黄,边角微卷,字迹却依然清晰——这是烈士林勃,在生命最后写给恋人余也萍的绝笔。伴随学生深情朗诵的烈士家书,八十多年前烈士林勃与恋人余也萍的真挚情感与家国大义令人动容。
从修缮一件器物,到守护一处旧址,保护的本身,就是最有力的传承。在四明山深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也焕发了新生。
浙东抗日根据地讲解员王旭楠以旧址修缮为例,结合修缮前后对比图,生动阐释“保护即传承”的理念。“我们在修缮时,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留旧址的原始风貌,尽量原样留存,能让后人更真切地感受抗战时期的艰辛。”详实的图例,鲜活的讲述,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革命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未来:薪火永续 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
活动现场,两项重磅环节为红色传承注入崭新的活力。
现场举行宁波·黄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协同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中心成立后将推动两地文保机构、高校及科研单位深化合作,为革命文物普查、研究、保护、利用提供智力支撑。
“四明星火耀甬城”红色研学营地授旗仪式也同步举行,嘉宾为宁波教育博物馆、江北慈湖烈士陵园、镇海朱枫纪念馆、鄞州沙氏故居等营地代表授旗,标志着宁波红色研学实践迈上新台阶。
未来,这些红色研学营地将打造沉浸式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在参观走访、实践体验中触摸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岁月中深深扎根。
而历史的叙事中,不仅有铁血男儿的慷慨悲歌,更有女性与母爱的似水柔情与如山坚韧。由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生带来的情景剧《四明山妈妈》以艺术化形式再现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四明山妈妈》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中,一位母亲撕心裂肺的痛楚与超越血缘的大爱,这是一次生离死别的托付,也是一位平凡女性用生命写下的、对信仰最赤诚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