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当粟裕得知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全歼时,他因过度疲劳直接晕倒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黄百韬的部队实在太难对付了。不论是在孟良崮、南麻、临朐还是豫东等战役中,黄百韬的表现都如同一头猛牛,十分强悍。甚至有传闻称,黄百韬曾亲自跃上坦克,带领部队冲锋,气吞万里。那么,是什么让黄百韬如此难以击败呢?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仅凭黄百韬一人之力显然不足以支撑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这也引出了黄百韬手下的五大军长。了解他们的经历和结局,或许能揭示出黄百韬强大的根源。
一、皖南的刽子手——陈士章
提到黄百韬,很多人都把他与皖南事变挂钩,认为他是当时的刽子手。其实,黄百韬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并未亲自参与冲突,那时他还在顾祝同的麾下担任参谋长。也就是说,若论事变的主谋,应该追究白崇禧和顾祝同;而真正举起屠刀的人并非黄百韬。黄百韬直到1944年才成为第25军军长,因此,他在此事中的角色更多的是帮凶。
然而,黄百韬与另一位深有渊源的陈士章,却是皖南事变的真刽子手。当时,陈士章是第25军40师的副师长,亲自带兵在三溪镇对我新四军进行打击。陈士章是典型的顽固派,黄百韬担任第25军军长后,陈士章凭借与黄百韬的历史渊源被提拔为军长。可以说,陈士章身上背负的沉重罪责,让他对抗我军的决心愈发坚定。在黄百韬被围困在碾庄时,第25军的反抗最为激烈。黄百韬全军覆没后,陈士章侥幸逃脱。蒋介石对陈士章非常器重,将他重建了第25军,继续让他担任军长。然而,福州战役中,第25军再次被全歼,陈士章带着最后的几名部队逃到厦门,企图再次追随蒋介石。在清网行动中,陈士章被抓捕,最终被送进了功德林。陈士章是最后一批获得特赦的人,出狱后尝试前往台湾,但台湾拒绝接纳他,最终他滞留在香港,最后与家人一起移居美国。
陈士章在功德林期间,表现出了极强的顽固精神。那时,黄维等人都算是顽固分子,而陈士章的死硬程度远远超过他们。可以想象,若没有陈士章的辅佐,黄百韬的部队怎么可能如此难以击败呢?
二、英勇殒命于淮海战场的陈章
陈章与陈士章并不是同一个人,陈章是第63军的军长。由于两人名字相近,还曾闹出过一个笑话。陈士章在淮海战场上逃脱回到南京时,惊讶地发现家里已经为他设好了灵堂。原来,南京市民误将陈士章当成了陈章,追赠他陆军上将军衔。经过核实才发现是名字搞错了,南京才匆忙更改并追赠陈章将军军衔。
陈章虽出身粤系,但与陈士章一样,他也是死硬派。在抗战期间,陈章在山东、安徽等地的战斗中,积累了许多血债。第63军划归黄百韬指挥后,陈章的战斗力变得极为强大。在碾庄之战中,陈章全力配合黄百韬,最终与黄百韬一同阵亡。
三、铁杆将领——周志道
周志道是王耀武的心腹,负责统领第100军。早年,周志道与王耀武一同围剿红军,并成功抓捕了方志敏。正因为如此,周志道在王耀武麾下如鱼得水,迅速崭露头角。抗战胜利后,王耀武被蒋介石任命为山东的封疆大吏,周志道也随之四散。那时,周志道并不看得起黄百韬,曾多次请求蒋介石将自己的第100军从黄百韬手下分离出来,但蒋介石坚持让周志道留在第七兵团。
尽管周志道对黄百韬心生不满,第100军的强大战力使得黄百韬的部队更加具威胁。在淮海战役失败后,周志道成功逃脱,成为五大军长中唯一逃脱的人,最终前往台湾。
四、坚定死守的刘镇湘
刘镇湘是第64军的军长,他的经历相当传奇。早年,他参加了南昌起义,曾是叶挺将军特务连的连长。而且,刘镇湘的弟弟和妹妹也都加入了我党。从这些经历来看,他似乎并不符合死硬派的形象。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刘镇湘竟然成为了黄百韬手下最为坚定的战将之一。他誓言不突围,决心与我军一决高下,“要打就打,快些决战,到处黄土埋白骨!”直至最后,黄百韬临终时仍对他说:“你年轻,还有大好前程,希望你能突围,为国家做点事。”
然而,刘镇湘并未突围,最终被我军俘虏,并送进了功德林。在功德林中,他因“惹事”而被处理,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小煤山大捷”中的一员。刘镇湘是最后一批获得特赦的战犯,出狱后,转而在广西自治区政协担任秘书处专员,最终似乎得到了感化。
五、淮海战役中的炮灰——王泽浚
王泽浚在淮海战役中扮演了“药引子”的角色。由于黄百韬在新安镇傻等了王泽浚两天,最终导致黄百韬被困碾庄,从而引发了整个淮海战役的爆发。黄百韬显然对王泽浚的态度不太友好,把他当作外围消耗品。王泽浚被生擒后,曾公开怒斥黄百韬对第44军的漠视和不尊重。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继续与我军作战,最终未能获得特赦,并在1974年病逝于功德林。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