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南齐和萧梁其实都出自同一个家族——兰陵萧氏。也就是说,两者本来属于同一脉系。那么,问题来了:萧衍在推翻了南齐皇帝,自己登上皇位后,为什么不延续“齐”这个国号,而是选择了“梁”这个新的国号呢?这个问题现代人可能不太能理解,但对于古人来说,其实是很容易解释的。
首先,古代社会有一个叫做“宗法制”的制度。所谓宗法制,最早大概出现在西周初年,主要是讲述如何继承家族的财产和王位。根据这个制度,皇位的继承是按血缘顺序来的。通常来说,是父死子继,如果皇帝没有儿子,那可以由兄弟继位。例如,明朝天启帝死后,因他没有儿子,继位的是他的弟弟——崇祯帝。总的来说,皇位是根据血缘关系来继承的,远亲或者其他的家族成员是不能轻易继承的。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皇帝在世时,会将自己的侄子过继为儿子,在伦理上,继子视继父为父亲,而不能继续以亲生父亲为父。例如,宋朝的仁宗和英宗就有这种关系。
萧衍推翻南齐后,之所以没有继承“齐”这个国号,而选择建立“梁”朝,实际上也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接下来,再来看萧衍的选择。在我们了解萧衍之前,可以先看一下南朝的刘裕。刘裕的大背景其实跟刘邦有一些关系。刘裕的祖先是刘邦的兄弟,所以在历史上有一定的渊源。当刘裕建立自己的政权时,他表示自己是接受了晋帝的禅让,继位为宋,因此国号为“宋”。其实,后来南唐的李昪也曾因接受了禅让,改国号为“唐”,并且声称自己是在恢复祖业。刘裕之所以选择“宋”而非“汉”,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继承汉朝皇位的权利。从宗法制来看,刘裕并不具备继承汉朝皇位的资格。
与刘裕的情况相似,萧衍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和萧衍的父亲是族兄弟,意思是他们的亲戚关系并不算特别近。因此,萧衍虽然可以勉强算是南齐的宗室,但这并不足以让他继承南齐的皇位。从传统的宗法继承制度来看,萧衍和南齐皇位的继承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点,和刘秀、刘备的情况不同,刘秀、刘备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萧衍则没有。甚至可以说,萧衍的情况比司马懿还要复杂,因为司马懿虽然不是司马炎的亲父,但他有“司马”的尊号,且司马家族已经具备了继承的权力。
因此,当南齐末年,萧衍推翻了南齐的皇帝后,若他想要成为皇帝,就必须接受南齐皇帝的禅让,继承南齐的遗志,才符合宗法继承的传统。这也是萧衍选择放弃“齐”而建立“梁”的根本原因。
最后,宗法制度在明朝时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明朝靖难之役之后,朱棣起初对方孝孺表示,自己并不是要篡位,而是奉天靖难,但因为建文帝逃亡,才接过了皇位。方孝孺反驳说,虽然建文帝不在了,但他仍有儿子,而根据宗法制度,继位的应该是建文帝的儿子,而不是朱棣。朱棣则表示,建文帝的儿子太小,不能继位。而方孝孺则回应道,即使建文帝的儿子不能继位,但他还有弟弟,依然不轮到朱棣来当皇帝。
朱棣不顾这一切,直接越过了建文帝的儿子和弟弟,强行即位。但为了让自己称帝的行为看起来更加正当,朱棣修改了史料,声称自己其实是得到了父亲朱元璋的意思,认为建文帝才是篡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