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日本的“国宝级”文物中,有两件是我国古代皇帝御赐的,一是隋炀帝杨广御赐的“兰奢待”,这是一块香木,至今只有足利义政、织田信长和明治天皇享用过;另一件则是汉光武帝刘秀御赐的“汉倭奴国王金印”,它更是被定为“上上甲等”至宝。
这件宝贝印面为正方形,每边长2.3厘米,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纽,通体高2.2厘米,重108克。印文为“汉委奴国王”,以隶体阴刻。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倭分百余国,使译通于汉者约30国,其中之一为‘奴’国”。倭奴国位于今天的日本九州北部福冈县境内。
汉倭奴国金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九州福冈县糟屋郡志贺町,由秀治和喜平二位佃农在耕作时偶然发现,如今藏福冈市博物馆。这枚金印的诞生,源于公元57年的一次外交互动。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当时日本列岛尚处于部落联盟时代,百余小国林立,其中位于九州北部的倭奴国为争夺霸权,主动遣使赴洛阳朝贡,使者自称“大夫”,以示臣服之意。汉光武帝刘秀嘉许其“远来恭敬”,特意铸造金印赐予国王,承认其作为东汉藩属的地位。
这种“朝贡-册封”模式,正是东汉处理边疆部族关系的标准流程。倭奴国借汉朝权威巩固自身统治,东汉则以印信确立东亚秩序,形成双赢的外交闭环。金印的真实性曾引发百年争议,发现它时,因“倭奴”二字看似带有贬义,且江户时代已有仿制技术,日本学界不少人质疑其为伪品。
直到中国相继出土关键佐证:1956年云南“滇王之印”同样为蛇钮金印,1981年扬州“广陵王玺”不仅形制一致,其鱼子纹錾刻孔径与金印同为0.3毫米,经检测可能出自东汉同一宫廷作坊。这三枚金印完美印证《汉旧仪》“诸侯王用龟钮,蛮夷用蛇钮”的规制,伪造说不攻自破。
它的历史价值早已超越文物本身。对日本而言,金印是其从部落社会走向文明国家的起点标志,1931年被定为“国宝”后,出土处立碑纪念,连环岛公路都命名为“金印海道”。对东汉外交史来说,它是“以印代兵”治理理念的实物见证。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直言:“这不是屈辱的象征,而是古代东亚利益交换与文明传播的实证”。如今,这枚穿越千年的金印仍在诉说历史。它不仅印证了《后汉书》记载的严谨性,更揭示了东汉与日本列岛早期交往的真实图景。这枚小小的金印,已成为解读东亚古代文明交流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