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成为了宋神宗赵顼一生的写照。原本,他只差一步就能成为千古一帝,然而由于中途停止变法和未能收复西夏的遗憾,最终使得他郁郁而终,享年仅38岁。
赵顼小时候非常勤奋好学,常常夜以继日地读书。当他看到一车车岁币被送往辽国与西夏时,他心中不禁感到痛心,心里暗自发誓,终有一日要一雪前耻。历史给了他这个机会,让他终于有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干。 公元1067年,赵顼继位,成为宋神宗。在他的统治下,做了两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首先,他大力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推动改革;其次,他派遣大军去收复西夏,不再向其纳贡。如果这两项事业成功,赵顼的功绩无疑会与秦始皇、汉武帝相媲美。然而,历史却在这时发生了转折。 年轻时,赵顼读过大量的经典书籍,尤其对法家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非常敬佩商鞅。继位后,他与改革派的王安石不谋而合,全力支持推行变法。在变法初期,改革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家富强,军力增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艰难。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青苗法,这个政策的本意是:在农民收成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借钱给他们耕种,收取少量利息,并在以后收成恢复时再还利息,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 然而,改革触犯了许多守旧派的利益,又有不少投机者借机捞取私利,导致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许多人流离失所,民怨沸腾。这一局面通过流民图展现了出来,图中的百姓衣衫褴褛,饱受贫困之苦。赵顼看到这幅画后,心情极为复杂,深感自责。他在巨大压力下决定停止变法。王安石因为改革未能成功,心灰意冷,最终辞去了职务。除了改革上的挫折,赵顼在收复西夏的战役中也遭遇了惨重失败。自从前几任帝王不断对西夏妥协后,赵顼决定采取果断行动,派遣30万大军北上,分兵五路,准备一举收复西夏。然而,宋军长期未曾作战,缺乏实战经验,竟然没有准备好攻城器械,导致战役陷入了僵局。随后,西夏切断了宋军的粮道,甚至决堤黄河,导致30万宋军在水淹之中丧命。西夏随后反击,北宋再次损失了30万精锐。两场战役的惨败,导致北宋丧失了60万兵力。赵顼听到这个消息后,几乎崩溃。多年心血付诸东流,任何人也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从此,赵顼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因郁郁寡欢而去世。 由于改革的失败和精锐部队的损失,北宋再也无力对抗西夏,这也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赵顼的一生可以用遗憾二字来总结。虽然赵顼与汉武帝有着相同的理想——驱逐外族,但他没有汉武帝时期那样的强大军力,因此与千古一帝擦肩而过。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赵顼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