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朱家皇帝们对海洋的关注并不多。朝廷不仅废除了澎湖巡检司这一重要的海防机构,而且还严格禁止民间百姓私自出海航行。而与此同时,欧洲各国正在掀起大航海时代的浪潮,殖民者们纷纷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扩张,争夺殖民地的资源。在这场海上竞争中,荷兰迅速崛起,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敏锐地抓住了明朝对台湾的关注不足的机会,最终成为台湾的殖民者。
事实上,最早发现台湾的西方国家并不是荷兰,而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在占领澳门之后,开始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航线上,第一次发现了台湾这座风景如画的岛屿。葡萄牙人将台湾命名为“福尔摩沙”,意思是“美丽的岛屿”,这个名字也成为西方列强对台湾的常用称呼。而第一个登陆台湾进行详细勘测的,也并非荷兰人,而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人随后占据了台湾的北部,以基隆为据点,与荷兰人形成了南北两端的对峙局面。 荷兰最初的目标是占领澳门,但由于葡萄牙人先一步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荷兰人只能将目光转向台湾。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欧洲列强在亚洲海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西班牙是最早意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欧洲国家之一。1619年,西班牙道明会的神父马丁略(Bartolomé Martinez)曾指出,台湾在中国的战略位置足以与澳门媲美。西班牙人是最早进行台湾岛勘测的西方势力,但他们真正占领台湾却比荷兰人晚了几年。由于基隆地区的经营不善,经济无法自给自足,再加上西班牙本国的经济走弱,国力逐渐衰退,最终选择撤离台湾。 荷兰人则是在1622年澳门之战失败后,将目光转向澎湖。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葡萄牙凭借深厚的根基成功抵御了荷兰的攻势。因此,荷兰人改变了策略,首先占领了澎湖列岛,因为澎湖的位置离中国大陆更近,更有利于进行贸易。 在司令官雷尔生的带领下,荷兰人开始在澎湖的风柜尾修筑城堡,建立了据点。然而,虽然明朝对海洋的兴趣不大,却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力反击。福建巡抚商周祚曾警告荷兰人,澎湖岛上居住着大量汉人,荷兰“红毛鬼”受到当地人的强烈敌视,因此要求荷兰人立即撤离。荷兰人置若罔闻,结果在下一任福建巡抚南居益的主持下,荷兰人遭到了更加严厉的警告。南居益设计诱使荷兰将领法兰斯尊前往厦门鼓浪屿签订协议,随后发动夜袭火船,重创荷兰舰队,击毙了数名荷兰士兵,法兰斯尊本人也被押往北京处死。 这段历史充分展示了明朝政府在捍卫疆域主权上的坚定决心,与晚清时期的软弱形成鲜明对比。不过,明朝在地方治理方面存在严重腐败,尤其是广东官员与葡萄牙人的勾结,使得澳门实际上成了一个租借地,而非由明朝直接统治的地方。 面对无法打败葡萄牙人,荷兰人模仿了葡萄牙的做法,聘请了精通海上贸易和官商关系的走私大亨李旦协助。李旦曾在日本居住多年,不仅是商人,还是海盗,精通中日间的官场与黑市交易。李旦提出,荷兰人可以撤出澎湖,但请求福建当局允许他们在台湾岛上进行贸易。福建官员权衡利弊,考虑到台湾偏远、通讯不畅,明朝中央对其关注较少,便在收受了厚重贿赂后,同意了这一请求。 此后,福建巡抚与荷兰人签订了《明荷议和》,正式允许荷兰人在台湾岛上发展势力并行使管辖权。此协议表明,明朝并未将台湾视为完全无主之地,而是视其为类似澳门的特殊区域,需要缴纳贡银,并通过官方渠道获得合法权益。于是,民间海商得以介入国家的重大事务,而地方官商勾结问题也愈加严重,最终导致台湾进入了长达38年的荷兰统治时期。 1624年,荷兰人正式登陆台湾,建立了第一座据点——热兰遮城。首任长官为马蒂·宋克(Martinus Sonck)。荷兰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管理台湾的原住民。台湾原住民群体多样且复杂,语言、文化各异,甚至彼此之间存在敌对关系。 台湾原住民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殖民时期提出的族群划分,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两岸隔离,台湾的少数民族统一被称为高山族。实际上,台湾原住民包括多个族群,如平埔族和高山族,彼此并没有统一的分类。 台湾原住民性格刚烈,习俗原始,且对外来者多有敌意,常常通过割头来示警。即使是后来的日本殖民者,也未能轻易征服他们。荷兰人对原住民采取了“怀柔”、“武吓”和“奴化”三种策略。 荷兰人首先与平埔族中较为友好的西拉雅族结盟,尤其是与新港社建立了贸易关系。荷兰人用15匹棉布换得了新港社的土地使用权,从而赢得了他们的初步信任。对新港社,荷兰人采取了怀柔政策,注重和平合作。 然而,平埔族中的麻豆社则强烈敌视荷兰人,并与日本海盗有着紧密联系。1629年7月底,麻豆社协助海盗三脚大爷伏击荷兰士兵,导致荷兰人损失惨重。荷兰人在第四任长官普特曼斯的指挥下,派遣了230名士兵对麻豆社进行报复,纵火攻击其据点,迫使麻豆社签订停火协议。 到1635年11月底,普特曼斯率领500名士兵联合新港社,再次进攻麻豆社,彻底摧毁了其主力基地,麻豆社最终被迫臣服,并签订了《麻豆协约》。这一事件震慑了周围的部落,许多村社纷纷归顺荷兰。 荷兰人还制定了政策,禁止部落之间进行私人争斗,要求他们统一参与对外战争。通过联合不同的部落,荷兰人成功打开了台湾中部的通道,并两次对台湾中部的大肚王国发动军事行动。大肚王国在16世纪中期形成,实力强大,但经过荷兰的连番打击,失去了13个部落,被迫与荷兰人订约,承认荷兰的统治。 除了军事和政治手段,荷兰人还大力推广“奴化”,即传教活动。1627年6月,德国牧师康第纽斯抵达台湾,致力于将《圣经》翻译成新港社的语言。三年后,祐纽斯牧师加入,并在新港社开办了第一所学校,男女学生均可入学,教授基础知识和基督教教义,同时推广罗马字母。他们还提议将新港社的年轻人送往荷兰留学,培养未来的传教士,从而巩固荷兰的文化影响。 西方殖民者通常以枪炮与圣经双管齐下,既通过暴力征服,又进行宗教洗脑,殖民过程中充满了野蛮与虚伪的交织。日本学者伊能嘉矩首次提出台湾原住民的分类,将受荷兰影响的族群划归平埔族,未受影响的则称为高山族。新中国没有进行这种细分,统一将其称为高山族,而台湾当局后来则对其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荷兰人在台湾建立了统治后,在与中国大陆的贸易中采取了两面策略:一方面协助明朝打击海盗,另一方面却与海盗暗中勾结,通过武力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