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尽管周王室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但各个诸侯国早已不再将其视为权威,甚至不再朝拜。经过春秋时期几百年的战斗,战国七雄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七个国家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和韩国。各国的军事实力都非常强大。经常可以看到韩赵魏三国联合攻打秦国,或者燕国与其他几个国家联合出征齐国,而秦国和齐国则会联合起来对抗楚国,战事几乎天天不断。在这些长期的战争中,涌现出了四位著名的将领,他们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这四位名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一步一步成长为最顶尖的军事统帅。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位名将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秦国和赵国,他们在各自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没有败绩。那么,如果让这四位名将进行巅峰对决,白起与廉颇,王翦与李牧之间会如何对抗呢?让我们分析一下:白起败给廉颇,王翦败给李牧。
**白起的巅峰时期** 白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将领,得益于他所处的时代。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秦昭襄王也实行了军功爵制,大力提拔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公元前294年,白起担任秦国左庶长,率领秦军夺取了韩国的新城。公元前293年,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大战中大破韩魏联军。他巧妙地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战术,通过先打弱点再攻强敌的策略,最终全歼了韩魏联军24万人,成功夺取了伊阙等五座城池。 此战之后,白起的声名大振,屡次在战争中获胜,连续击败了韩、赵、魏、楚等国的军队。他的一生中至少消灭了敌军数十万人,攻占了七十余座城池。然而,白起的巅峰之战,莫过于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秦国和赵国因为上党郡的归属问题发生冲突。秦赵双方在长平集结了数十万军队,接近百万大军。双方都进行了指挥官的更替,秦国用白起替换了王龁,而赵国则在此时换上了赵括,一个纸上谈兵的年轻指挥官,取代了经验丰富的廉颇。赵军在四十天内断粮,最终赵括带领精兵决战秦军,却被射杀,四十万赵军无主指挥,最后被白起成功击溃。白起担心这些投降的赵军会作乱,于是将其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幼的士兵返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无疑是白起的巅峰之战。 **王翦的巅峰之战** 王翦是秦国的另一位名将,他的军事才能仅次于白起。与白起不同,王翦所处的时代是秦始皇时期,当时秦国已达到鼎盛。王翦带领秦军攻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和燕国的都城蓟,但他最著名的战役是消灭楚国。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决定灭楚,王翦建议用六十万大军进攻,而另一位将领李信则认为二十万就足够。秦始皇认为六十万军队过于庞大,并认为王翦年纪已大,于是派李信出征。然而,李信在战斗中惨败,被楚国的将领项燕击败,秦军损失惨重。秦王嬴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向王翦道歉,并任命他带领六十万大军伐楚。王翦出征时,多次请求秦王赏赐良田,以解除秦始皇的顾虑。公元前224年,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进入楚境,先进行休整,等到第二年楚军东调之际,抓住时机给予楚军致命一击,斩杀了楚国将领项燕,俘虏了楚王负刍,最终灭掉了楚国。王翦灭楚的战役堪称他的巅峰之战。 **廉颇的巅峰之战** 廉颇一生征战无数,取得的胜利不可胜数,但如果要说一场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其实就是长平之战的前半段。当时,赵国的主帅是廉颇。由于赵军的战力不如秦军,开始几场战斗接连失败。为了扭转局势,廉颇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筑垒防守,等待秦军疲惫后再反击。若赵国一直让廉颇指挥,而非换上赵括,这场战役的结局很可能会大不相同。白起尽管强大,但面对廉颇的坚守,未必能取得全胜。在粮草耗尽后,白起也可能不得不退兵,遭遇廉颇的反击。 **李牧的巅峰之战** 李牧是赵国的最后一位名将,有一句话流传下来:李牧死,赵国亡。这句话的确应验了历史。李牧死后,仅仅三个月,秦军便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和大将颜聚,赵国迅速灭亡。李牧最为著名的战役是在雁门郡与匈奴骑兵的交战。李牧巧妙地将匈奴骑兵引入包围圈,并从两翼展开包抄,最终大败匈奴,斩杀十多万匈奴骑兵。这场胜利令匈奴十几年不敢再侵扰赵国。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战斗力强大,甚至连秦始皇和刘邦也都对其畏惧,但李牧却能成功围歼匈奴骑兵,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结语** 如果将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进行巅峰对决,白起和廉颇的对决中,白起最终会败给廉颇;王翦和李牧的对决中,王翦则会败给李牧。白起虽然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在面对廉颇的坚守策略时,却无法找到突破口。如果赵国没有更换指挥官,白起的秦军可能会因粮草耗尽被迫撤退。而王翦尽管军事能力强大,但在面对李牧时,还是有所不足,尤其是在李牧的指挥下,围歼匈奴骑兵的战例,也说明了李牧的战术更加出色。如果李牧还在,王翦即使带领大军来攻,也未必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