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丹书铁券”的功臣们后来都过得怎样?现存的五副明代铁券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自从刘邦创立丹书铁券制度以来,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最初,铁券是用来表彰功勋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变成了一种承诺,保证持券者免于罪责、免于死刑。这一制度伴随中国历史的长河,逐渐被赋予了多重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冯太后赠送铁券的举动拯救了元丕的性命,使他免于谋反的罪名。铁券因此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一种工具。然而,到了唐朝中期,铁券的数量增多,几乎成了普遍的赐予物,铁券的价值因此大打折扣。即使像安禄山、李怀光这些人手中持有铁券,他们依然反叛了朝廷。这一现象显示了铁券的实际功能,远远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和强大。那么,丹书铁券究竟具备什么样的作用呢?那些曾获得铁券的功臣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接下来,现存的五副明代铁券或许能揭示他们的故事。 明朝是铁券制度的重要复兴时期,其发展历程特别值得关注。为了安抚那些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朱元璋在1369年模仿唐代的钱镠,开始了明代铁券的新时代。从那时起,朱元璋将铁券分为七个等级,从公侯到伯爵,等级逐渐递减。公侯的铁券最为显赫,伯爵的铁券则最为微薄,随着等级的不同,铁券的功能也有所差别。后来的学者通过铁券的形态和铭文,能够解读出持券者的各种信息。 比如,明代边疆的两位军事将领,川伯赵安和高阳伯李文,他们虽然身居高职,但命运却颇为多舛,深知身处风云变幻中的危险。赵安因卷入蓝玉案,导致整个家族遭到满门抄斩,他本人被贬至边疆。然而,凭借过人的才能,赵安最终获得了三位皇帝的青睐,重新得到了重用,并最终被封为会川伯,并获得了铁券。尽管如此,赵安的命运依然多灾多难,因家族的不法行为再次激怒了朝廷,虽然有铁券保护他免受重罪,但还是无法避免最终的厄运。赵安去世后,他的儿子继续在边疆坚守,赵家的血脉也得以延续。相比之下,高阳伯李文的经历更为曲折。李文因在夺门之变中冒领功劳而被封为伯爵,随后他成功击退了入侵的鞑靼骑兵,因而获得了铁券。然而,随着朝廷开始清查冒领功劳的情况,李文不得不上书自请处分。尽管他被解除职务,但因为手持免死的铁券,李文的性命得以保全。后来,在鞑靼军再度来袭时,李文未能有效阻止敌军,面临更大的危机,最终被囚禁入狱。但幸亏他拥有免死的铁券,再次从死神手中逃脱。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将领朱永,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出色,最终不仅被封为侯爵,还获得了公爵的封号,手中握有两块铁券。朱祁镇复位后,朱永的地位更加稳固,受到了极高的信任,皇帝甚至亲自赐予他“抚宁侯”和“保国公”的铁券,并称他为西周时期的“方召”。朱永去世后,他被追封为宣平王,一生可谓辉煌卓绝。 而修武伯沈清的命运则显得较为平凡,但他却也非常幸运。沈清在朱棣的五征漠北战役中一直奋战在前线,然而,之后他却长期担任了修筑工事的“包工头”。凭借着高效的工作进度和工程质量,他被封为修武伯,并获得了铁券。沈清去世后,他的铁券经过了多次转手,最终流落到旅顺,虽然铁券已经布满锈迹,但依旧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