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3月8日11点45分,北京西郊机场,天空中升起了三颗信号弹,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起飞典礼。这一天,6架里-2飞机从机场起飞,飞行员们分别是周映芝、陈志英、阮荷珍、王坚、伍竹笛和秦桂芳。这6位女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在空中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随后飞行路线经过卢沟桥、丰台、山河县和通县,最终飞向市区。
中午12点,飞机飞过广场,主席看到后,兴奋地走到院子中,向大家宣布:看,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正在我们的头顶飞过。飞行表演结束后,朱德、邓颖超、刘亚楼等领导接见了所有飞行员。邓颖超问:谁是第一个起飞的?周映芝答道:是我!邓颖超握住她的手,微笑着说:好样的,继续努力,女飞行员和男飞行员一样出色。 早在1951年初,中国军方就决定培养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空军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科总队挑选了55名女学员,送往驻牡丹江的第七航空学校进行培训。学校详细了解每位学员的情况,并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最后确定培养14名女飞行员、5名空中通讯员、6名空中领航员和30名空中机械员。 由于生理差异,女飞行员的训练比男学员更加困难。除了理论学习,她们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为了锻炼平衡能力,她们坚持练习打秋千、滚旋梯;为了练习拉杆,她们用扫帚代替驾驶杆。白天训练后,她们常常汗流浃背,晚上躺在床上还要用脚蹬床架模拟飞行。尽管面对艰苦的条件和老旧的设备,她们凭着毅力和不屈的精神,逐渐掌握了飞行技术。 有一次,一名男学员开玩笑说:你们女飞行员个子小,飞机螺旋桨转动会把你们吹跑。女学员们毫不示弱,回应道:到时候看谁飞得更好!虽然训练时的装备不够先进,甚至没有通讯设备,只能依靠地面指引进行起降,但她们克服了这些困难,成功完成了飞行训练。 在第一次飞行典礼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周映芝作为第一个起飞的飞行员,经过了苏联和中国教官的多次检查。一名中国教官出于安全考虑提出陪同她一起飞行,但周映芝坚决拒绝:不行,如果你上去,别人会误以为是男飞行员驾驶,谁也不能上去。最终,周映芝独自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任务。 随着飞行表演的圆满成功,全球媒体纷纷报道: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女飞行员。这标志着中国空军女飞行员的诞生,女飞行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女性同样能在天空翱翔,保卫祖国的蓝天。秦桂芳是这14位女飞行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第一位飞赴抗美援朝前线执行任务的女飞行员。她的飞行技术过硬,心理素质极强,完成了许多重大任务,并在4000小时以上的飞行生涯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抗美援朝的前线,她曾冷静应对空中的紧急敌情,稳妥地驾驶飞机完成任务。 1958年8月,秦桂芳执行了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她驾驶飞机运送一份由主席亲自签发的绝密作战命令。1958年8月23日,中国军队准备对金门、马祖等岛屿进行炮击,这是一项极为机密的任务,命令必须通过飞机送达福建前线。 8月22日早晨,秦桂芳接到紧急任务,飞行团要求她将这份重要的作战命令送往福建。秦桂芳迅速准备好,驾驶飞机起飞。在飞行过程中,天气发生突变,济南上空雷电交加,气流剧烈。秦桂芳果断关闭通讯设备,决定返航。在确认安全后,她继续飞行,最终于当日下午顺利将绝密文件送达福建连城机场。 下午5时,指挥部发起了对金门的炮击,而秦桂芳送达的正是发起炮击的最高指令。她感到自己见证了历史的重要时刻,也为自己能参与如此重要的任务而自豪。 伍竹笛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曾担任机长、中队长、副大队长等职,飞行超过4000小时,三次受到主席接见。她热爱飞行,即使怀孕五个月,仍然坚持在天上飞。1958年12月,航空兵接到紧急任务,要求她驾驶飞机紧急运送氧气。虽然刚生完孩子,体力尚未恢复,伍竹笛依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驾驶飞机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任务。 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们,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们驾驶飞机飞遍了祖国的各个角落,执行了各种任务,包括航空飞行、空运空投、抢险救灾、人工降雨等。她们不仅为新中国的妇女争了光,也证明了女性在空中同样能翱翔,保卫祖国的蓝天。今天,越来越多的女飞行员继续在天空中飞翔,展示着女性的力量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