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年决定侵略中国,起初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他们不该轻易踏上这条道路。日本之所以敢于发起全面侵华,背后与两个人密切相关。 第一个人是慈禧,作为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她把大量军费用来为自己庆祝寿辰,导致清朝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甲午战争爆发时,原本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被日本海军彻底击溃,几乎全军覆没。 接下来的辛丑条约使得日本从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可以说,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附庸国,敢于挑战中国的宗主国,这种勇气需要实践来不断积累。
自从甲午战争取得胜利后,日本的侵略步伐更加加快,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清朝政权垮台后,东北的政权逐渐落入了张作霖手中。张作霖一直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因为一旦日军进入东北,他的利益将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日本一方面通过外交手段施压,另一方面也使用强硬手段,经过多年的斗争没有占到便宜。最终,日本策划了刺杀行动,在皇姑屯炸毁了张作霖的专列,致使张作霖丧命。 张作霖死后,东北的最高领导人变成了他的儿子张学良。然而,张学良在面对日本不断挑衅的情况下,竟然选择了放弃东北大本营,最终导致东北轻易被日军占领。日军不仅顺利占领了东三省,还因此大大提振了士气,进一步为之后的全面侵华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初期,国军也进行了正面抗击,但由于装备落后、战争经验不足,战场上的数据相当惨淡,溃败几乎成为常态。即使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日军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就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土。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尽管日军在占领了大量中国领土后,依然未能进一步扩展,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抗战初期,国军的装备和日本相比差距悬殊,另外,国军的战斗意志也存在很大差距。然而,随着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等一系列胜利的出现,国军逐渐认识到,日军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敢于拼搏,日军同样可以被打败。正是这些胜利,让中国士兵信心倍增,也为后续的抗战打下了基础。 随着日军占领领土越来越广,他们需要投入更多兵力来管理这些占领区。中国地域广阔,日军需要大量的兵力来守卫这些地区。然而,由于兵力有限,他们不得不依赖招募汉奸和伪军。这些伪军中有不少被策反,转而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卧底,造成了日军的许多行动被提前泄露。而国军在失去大片领土后,集中起百万大军在南方展开防守。原本的守卫压力减少,反而让国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士气和战斗力显著提高。 此外,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理论也显示了非凡的智慧。在持久消耗战的过程中,日军原本依赖的闪电战变成了消耗战,这让日本的国力逐渐出现了疲软。再加上日军采用以战养战的战略,前线战斗一旦出现问题,后勤补给就会陷入困境,这进一步削弱了日军的作战能力。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展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定抵抗日本的侵略,这也让日军在消耗战中愈加疲软,最终导致其败退。 除此之外,日军在偷袭珍珠港时,激怒了美国,开启了第二战场。美国的参战以及苏联的介入,使得日军的处境愈发艰难。美军不仅对日军本土发起了袭击,还加强了对日本的全面打击。在这种局势下,日军的失败几乎成为定局。 因此,尽管日军最终投降,但他们并不甘心,仍然认为自己是被美军打败的。实际上,即使没有美军的加入,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消耗已经无法避免,最终的胜利仍然属于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