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的三杨在军事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三位开国上将分别是杨得志、杨勇和杨成武,按照出生年份,他们分别是1911年出生的杨得志、1913年出生的杨勇和1914年出生的杨成武。值得注意的是,杨得志和杨勇都是来自湖南,而杨成武则是福建人。
这三位名将由于战时的表现突出,被称为三杨,但其中杨得志在多方面的成就上,尤其是在军职的晋升和战场指挥中,显然地位更高。尽管在土地革命时期三人起步差不多,然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杨得志的军事地位要高于杨勇和杨成武,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杨得志也是领先的那一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得志不仅在军衔上领先,职务上也始终高于其他两位。 杨得志作为大家口中的老杨哥并非空穴来风。他性格老成稳重,思虑周密,是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刘伯承、聂荣臻、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信任的猛将。杨成武则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能型人才,他在建设根据地方面也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杨勇则凭借自己精准的战法和勇猛的作战风格,给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连外国元帅都为其赞叹。 在土地革命时期,三位杨将都处于团级干部的岗位。杨得志和杨成武隶属于林彪领导的红一军团,杨得志是团长,而杨成武则是团的政委。杨勇则在红三军团担任政委。从职级上看,三人几乎平起平坐。然而,军中的团长与政委职责有所不同,团长负责军事指挥,政委则负责政工工作。尽管政委拥有最后的决策权,但在战争年代,团长往往在军事指挥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三位将领所在的红军团编号也有差异,杨得志领导的是红一师的红一团,这个团在长征中表现卓越,尤其在强渡大渡河和乌江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成武则是红二师红四团的政委,这个团在长征过程中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如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等。杨勇领导的是红四师十团政委,曾多次承担全军的阻击任务,三任团长在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长征后,三人都晋升为师级干部,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继续并肩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三位将领的表现更加突出,但也逐渐拉开了差距。杨得志一直担任团长,随后加入山东战区,表现出色。杨成武则与聂荣臻副师长一起,在晋察冀根据地建立了强大的游击队,成为聂帅的重要得力助手。杨勇尽管起步较晚,平台较小,但他在抗战中稳重而勇猛,多次获得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三位将领分别担任纵队和兵团司令员。尽管三人地位相当,杨得志在某些关键时刻表现得更为突出,尤其是在华北战区,他通过与杨成武的合作,带领晋察冀野战军走出了困境。 抗美援朝战争更是三位将领展现团结力量的关键时期。虽然杨成武因身体原因未能与杨得志和杨勇并肩作战,但杨得志和杨勇依旧在三八线的战斗中表现卓越。杨得志担任志愿军司令员时,他指挥的战役为中国军队争取了重要的谈判主动权。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的职务也逐渐超过了另外两位杨将。他在军区的任职时间最长,且在军事生涯中持续活跃,特别是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已经68岁的杨得志依然充满活力,指挥作战,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才能。 综上所述,杨得志不仅在军队职位上稳居领先,而且在各个战役中表现出色,无论是战争经验、指挥能力还是与人相处的稳健态度,都使他成为三杨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