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恩伯的干儿子
石觉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位中将,他的背景相当有意思。他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学员,与王耀武是同期同学。然而,将他与王耀武对比时,石觉显得逊色不少。王耀武不仅在黄埔军校中表现出众,还成功培养了著名的整编74师,他在军事和做人方面都非常出色。无论国军内部哪一派,虽然私下常有争斗,但对王耀武的评价几乎一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石觉自身也有不小的军事才能,甚至在某些方面不输王耀武。比如在围剿红军的战役中,他积极参与,曾击败红三军团,并创造了著名的“浒湾大捷”,还曾攻占瑞金等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大家或许还记得《亮剑》中让楚云飞和孔捷头疼不已的坂田联队吧?李云龙曾豪言,要打的就是这支精锐部队,最终成功突围。 实际上,这支坂田联队相当于日本的“板垣师团”,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自信满满地宣称自侵华以来已歼灭三十多支中国军队。石觉当时担任十二旅旅长,在南口战役中,他率队与板垣师团正面交锋,表现非常出色。与陈长捷的配合,也让他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局部胜利。战后,石觉被晋升为师长,并多次带领部队与日军作战,屡获嘉奖。 然而,石觉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缺点,他与汤恩伯关系非常密切,甚至被戏称为“汤恩伯的干儿子”。正是这个标签,使得他的职业发展轨迹似乎早已被外界预料。例如在汤恩伯引发河南民怨时,作为其手下的头号悍将,石觉自然难以幸免,被指责也在所难免。 后来,在豫中会战中,汤恩伯遭遇惨败,尽管石觉在局部战斗中取得了唯一的胜利,但随着汤恩伯的失势,石觉也逐渐失去了重要地位。直到蒋介石再次启用汤恩伯,派他担任黔桂湘边区总司令时,石觉才随其重返战场,成功解救了“贵阳之围”。 虽然石觉全程参加了抗日战争,并表现出色,但因为长期挂着“汤恩伯干儿子”的标签,他与王耀武的差距愈加明显。抗战胜利后,王耀武回到山东担任高官,而石觉则被交由杜聿明,开赴东北战场。从此,石觉心中似乎滋生了不满,也许是因为长期被汤恩伯宠爱,他在随杜聿明作战时,总觉得身边有人暗中针对他。 二、大骂杜聿明无能 最初,石觉统领第13军驻扎在承德。东北战场初期,石觉的13军与52军并肩作战,突破辽西走廊,成为第一支进入东北的国军部队。然而,当杜聿明下令石觉攻占热河而让52军攻下沈阳时,石觉立刻感到愤怒。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攻下沈阳,为什么要被迫去攻打热河?他觉得52军受到杜聿明偏袒,十分不公平。 虽然心中不满,但军令如山,他还是遵命行动。然而心中的怒火未曾消退,他甚至公开指责杜聿明:“没打过几场硬仗,他的军事才能不过是一份勤奋勇敢的军师长资格。”这句话尖锐地揭露了杜聿明的无能。 随后,攻占热河后,杜聿明又命石觉前往东北进攻临江。尽管石觉被任命为副前敌总指挥,但实际指挥权却交给了郑洞国。结果,石觉部队在与旋风司令韩先楚对抗中全军覆没,副师长张孝堂甚至被俘。这让石觉愈发愤怒,他把责任归咎于杜聿明,戏称其为“杜瘸子”,因为杜聿明一条腿比另一条短,走路一瘸一拐。 石觉无法忍受这种局面,于是毅然前往北平找李宗仁。当时李宗仁掌控北平,石觉向他表明立场:“我不再跟随杜瘸子,希望将13军划归您指挥。”李宗仁欣然同意,并将石觉的部队纳入指挥体系。李宗仁后来成为副总统,石觉也再次归属傅作义的指挥。 三、汤恩伯:把我给取代了 随着解放战争推进,四野大军进入关内,傅作义的王牌35军在新保安被全歼。傅作义终于意识到局势严峻,开始认真考虑和谈起义。在他心中,最棘手的两个人是李文和石觉。正如《大决战》中所描写,傅作义最终决定将这两人送走,安排乘飞机回蒋介石处。 石觉回到汤恩伯手下,被任命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副司令。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石觉职业生涯中最愉快的时期,因为汤恩伯对他极为信任。然而,蒋介石对石觉有不同评价:“除汤恩伯外,石觉本是最有潜力的将领,但因受到汤恩伯牵连,最终无法充分发挥才华。”这一评价也为石觉日后的升迁埋下伏笔。 上海解放后,汤恩伯被蒋介石抛弃,石觉接替其职位,成为“舟山防卫司令官兼浙江省主席”。当时汤恩伯的心情可想而知,而石觉则开启了职业新阶段。后来,石觉被任命为台湾防卫总部副总司令,并晋升为陆军上将,但始终未能回到故乡广西,在台湾度过余生。1986年,石觉去世,未能真正见证自己一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