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才宣告灭亡。清朝的前期相对较好,但到了中后期,国家逐渐走向衰退,特别是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时,西方国家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工业革命,而清朝的统治者依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幻想,尤其是在慈禧掌权后,她为了满足个人享受,四处搜刮民众财富,导致大清帝国的根基动摇。西方列强用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最终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百姓民生困苦。大家对清朝的普遍认知可能就是这样,但事实是,清朝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在批评清朝软弱的同时,可能忽略了它曾经为自我奋斗过。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很多历史的真相未必如后人所理解的那样。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悠久文明,文化底蕴深厚,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而许多国人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认为知识需要长期积累,对于西方的新技术和新事物,大部分人都认为它们不过是奇巧淫技,根本不值一提。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因此,尽管明朝时资本主义有了萌芽,统治者依然将这些新兴技术压制下去。相比于这些新事物,他们更关心的是沿海地区的稳定和安宁。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大量出口到国外,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闭关锁国对鸦片的流入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同时也使得中国与世界脱节,错失了西方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经过多次挫折,清朝的许多官员,如恭亲王奕、李鸿章、文祥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发起了洋务运动。他们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些洋务派的推动下,慈禧也意识到,只有发展洋务才能延续清朝的统治,于是表示支持。但由于清朝内部腐败严重,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这场运动匆忙展开,没有完整的规划,而且触动了守旧派的根本利益,所以最终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在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清朝的处境愈发危急,上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告知光绪帝当前的严峻形势。然而,由于有人阻挠,光绪帝并未能及时看到这些上书。随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行动让光绪帝意识到了变法的必要性,于是发布了明定国事诏书。戊戌变法算是清朝政府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它开阔了许多人的视野,虽然只持续了103天,但最终因为损害了慈禧等守旧派的利益而宣告失败。可以说,清政府确实做出过努力,但光绪帝手中没有实权,最终慈禧以权力压倒一切,否定了改革的成果。清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 日本也曾实施过闭关锁国,但通过明治维新彻底改变了自身。清朝政府也看到了日本的成功案例,开始萌生了君主立宪的想法。因此,清末的预备立宪成了清政府的最后一搏。虽然之前的改革尝试一直失败,但这次的预备立宪仍然被认为有不错的前景。清朝政府曾派遣五位大臣前往国外考察学习,积极推动立宪的进程。然而,列强不给予足够的时间,皇族的利益阻碍了改革,普通百姓也不信任清朝政府的决心。即使清政府真的有改变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此时的清朝已没有与列强平等对话的权利,一旦处理不好,必然会爆发战争,且战败几乎成了必然。皇亲国戚和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使得改革进程充满困难。即使议会成员大多来自皇族,这次改革也难以有所成效。失去民心的清政府无论做什么都难以逆转局面。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尽管如此,清政府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仍然做过努力,只是从内到外已经腐朽透顶,添加再多的新措施也无力回天。清朝并非外界所说的完全软弱无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的预备立宪都证明了清政府内部还是有一些人试图进行改变,但由于种种阻力,最终未能成功。 从另一个角度看,清政府的种种努力也表明,这种温和的改革方式已经无法挽救清朝这棵腐烂的大树,只能选择彻底改变。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除了批评,还应保持理智的思考。清政府并非一无是处,也有为改变而努力的部分。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