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初的进化非常缓慢,最初的几十万年里,人类体型弱小、力量有限,生存能力也不强。但是随着智力逐步提升和不断迭代,人类开始在食物链中占据顶端位置,进入了快速统治和发展的阶段。人类发展的速度从最初的几万年一变,到千年、百年、十年,直到如今,变化已经变得日新月异,几乎每天都在进步。
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率先崛起,开创了早期文明;到了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再到公元前3000年,埃及和印度迎来了各自的重要突破。这些表面现象背后有着共同的原因——农耕文明逐渐取代了采集和狩猎,使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率先进入农耕文明的人类群体主要包括中国人、苏美尔人、埃及人和印度人。农耕依赖稳定且充足的水源,因此农耕文明都诞生在大河流域。中国有黄河和长江,埃及依靠尼罗河,古印度时期依托印度河和恒河(注意,古印度河流域大部分现在属于巴基斯坦),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则依靠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些大河流域汇聚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人类族群。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实现了大一统,美尼斯统一了原本分裂的上埃及和下埃及,成为全境的统治者。中国则经历了黄帝、炎帝、颛顼等时期,逐步过渡到尧舜禹时代,社会发展相对平稳,属于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阶段。古印度出现了哈拉帕文明,城市雏形开始显现。苏美尔人则与中国类似,在相对稳定中不断发展。
虽然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都出现了早期文明,但古印度在统一性和制度建设方面发展较慢。相比之下,古埃及在社会组织上领先一步,已经进入大一统的王朝时期,制度建设较为完整。然而在思想文化上,古埃及有其独特之处:他们认为人的一生是为了来世的存在,因此统治者极力追求尸体的长久保存,希望灵魂不散,这也造就了金字塔和木乃伊等传世遗产。
这些看似荒诞的现象,实际上也反映出农耕文明填饱肚子之后,人们拥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大脑得以进一步发展,开启了认知革命。人们开始不仅相信真实的事物,也逐渐相信虚构的概念,这为各种思想、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萌芽提供了土壤。这些萌芽最终会生长壮大,深刻影响甚至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后续内容将在下一篇继续,欢迎大家持续关注霍云聊世界历史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