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16岁时就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带领五千士兵成功地挫败了突厥十万大军的进攻,为当时的隋炀帝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在李渊建立唐朝后,他成为了唐朝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独立指挥了多次关键的战役,特别是在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用仅有的三千玄甲军围攻敌军援军,凭借巧妙的战术成功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联合的十万大军,甚至生擒了两位敌方领袖,这场战役成为军事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然而,就在这位战功赫赫的英雄背后,曾经也被强敌打败过。这个敌人正是自称西秦霸王的薛举。
薛举出生在山西汾阴,后来随父亲迁居到金城(今甘肃兰州)。家境富裕,年纪稍长后他成为金城的校尉。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薛举起兵自立为王,建立了西秦政权,自号西秦霸王,雄心勃勃地准备攻占长安。然而,他并未能抢得先机,李渊早已占领了长安。无奈之下,薛举决定不放弃,派儿子薛仁杲舒领兵进攻长安西边的扶风,希望能为未来的长安之战积蓄力量。 李渊并不会坐视不管,决定派遣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亲自出马。李世民率领唐军前往扶风,薛仁杲面对唐军的强大压力,最终全军溃败,薛举也只能撤回西秦。 薛举性格极为残暴,他嗜杀成性,把杀人当作乐趣。这样的一个人物,竟然在李世民面前胆怯得要投降。他在西秦朝堂上,颤抖着向大臣们问道:古代的天子有没有投降的?(古来天子有降事否——《新唐书》)。大臣们纷纷劝解,并提到刘邦在屡次失败后依旧未放弃的事例,最终劝说薛举放弃投降的念头。虽然他表面上答应了不投降,表示刚才说的只是开玩笑,并表示自己依然决心继续战斗,但这次动摇显现了他内心的恐惧。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唐军与西秦军的交战仍未分出胜负。直到武德元年,李渊决定集中力量攻击薛举,命李世民带领四万唐军前往征讨。薛举知道战争一触即发,便指挥大军部署到高墌(今陕西长武)附近,同时也派遣一些游击部队到长安周边地区活动。李世民这时已是20岁,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大军。唐军迅速接近高墌,与西秦军展开对峙。李世民在面对强敌时,采用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希望通过拖延战斗消耗敌军力量。 然而,李世民很快病倒了,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他的病情让他无法继续亲自指挥,因此他将指挥权暂时交给了刘文静等文臣武将,要求他们不主动出击,而是通过拖延战术消耗敌人。但刘文静等人急于表现,最终在七月九日发动了进攻。在潜水原,唐军与西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薛举凭借自己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悄悄调动了一支军队绕到唐军背后进行突袭,结果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终惨败。 这场战斗,即历史上著名的浅水原之战,唐军死伤惨重,许多高级将领被俘。而这些俘虏最终都遭遇了薛举的残忍虐杀。这一战,虽然并不完全由李世民亲自指挥,但其背后的影响深远,也可能让李世民在历史上留下了背锅的可能。虽然关于这场败仗的历史细节我们无法完全确认,但可以推测,由于李世民一直在干预历史的撰写,可能是刘文静和殷开山为自己背了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