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如果天子不关心朝政,或者偏信奸臣,那么百姓与朝廷的矛盾便会加剧,最终导致低层群体的反抗,甚至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况。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个开国大臣都最终会得到天子的重用,享受封官加爵。许多大臣会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保持勤俭节约,即使他们想借职权谋取私利,也往往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在天子面前依然要维持衣冠整齐,表现出为民为国的态度。然而,历史上有一位大臣,他的腐败行为却是公开的,天子不仅没有生气或者惩罚,反而愈加信任他。这位大臣就是萧何。萧何是汉高祖刘邦起义的导师,在刘邦征战四方时,他为刘邦提供了许多策略,并在汉室建立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刘邦对他非常信任,并且任命他为开国丞相。
萧何出生于沛县,与刘邦是老乡。从两人相识开始,刘邦虽然职位低,但总是惹事生非,触犯秦法,而萧何则悄悄地多次帮助这个“混混”。那么,萧何为什么要帮助刘邦呢?当时刘邦是一个亭长,在当地还是小有名气的。无论村里发生什么灾难或麻烦,刘邦总是第一个出面解决。作为秦朝的狱吏,萧何需要依赖刘邦来帮助治理百姓,所以帮助刘邦也就是帮助自己。在这一点上,萧何非常清楚。尽管如此,萧何本性善良,待百姓友好,并且学识渊博,刘邦也十分敬佩和崇拜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抱团取暖显得尤为重要,两人因为性格相投、互相欣赏而互相帮助,共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随着陈胜等人的起义,秦朝的统治开始瓦解,百姓纷纷起义反抗暴秦。即使刘邦想要安稳度日,也已经不可能,于是他决定与暴秦一决高下。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带领着自己的兄弟们夺取城池。这个过程中,刘邦、萧何和其他兄弟们各司其职,刘邦负责号召和领导,萧何负责出谋划策和后勤保障,兄弟们则在前线奋勇作战。汉军的胜利并非仅靠武力,更多是因为幸运,秦军在面对刘邦的进攻时,多数都选择了投降,而刘邦的军队人数不多,能够轻松取胜,这也离不开萧何的谋划和建议,可以说,汉军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在战争中,像樊哙、曹参、夏侯婴等人主要依靠蛮力取胜。而在军事方面,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相比,显得更加粗糙。萧何虽然智慧超群,但在面对强敌时,他知道自己的军事才能有限。因此,他并不依赖自己单独的力量,而是积极寻求合适的军事人才。在招募了张良后,军队的管理和战斗力略有提升,但这依然不能满足萧何的需求。所以,当刘邦和萧何等人退守巴蜀时,他们对于项羽依然不敢轻举妄动。直到韩信的出现,刘邦的军队才真正发生了质的变化。韩信当时只是一个小官员,但萧何慧眼识珠,认为他非常有才华,于是亲自担保,推荐韩信担任上将军。在韩信的带领下,汉军终于击败了项羽,这也证明了萧何卓越的识人能力。 在打败项羽,建立汉室之后,萧何作为开国大臣,功劳不可忽视。除了封赏其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兄弟们,萧何被任命为汉室丞相,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他不但为汉室立下了赫赫战功,还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许多贡献。萧何为人勤俭,对百姓十分友善。在担任丞相期间,他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并劝谏刘邦废除秦法,制定新的汉法。萧何精通法律,对秦朝的法律文献研究得非常透彻,因此他在起草汉法时,能够巧妙地摒弃秦法中的弊端,吸取其中的优点,将其融合进汉朝的法律体系中。这种法律不仅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萧何为刘邦赢得了民心,为汉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萧何还在研究史册,力图从思想文化层面影响百姓的观念,从根本上教化百姓,帮助刘邦稳住民心,防止动乱,确保国家的安定。可以说,萧何对整个汉朝的百姓和大臣的影响是深远的。萧何的丰功伟绩早已载入史册。然而,随着萧何地位的不断提升,他的功高盖主,刘邦逐渐感受到威胁。刘邦开始心生嫉妒,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但作为开国大臣,刘邦并不敢轻易对萧何下手。 虽然萧何的成就为世人所知,但危机也在悄然逼近。萧何却并没有察觉,他仍然沉浸在为刘邦打下江山的荣耀中。虽然旁观者更容易看清局势,但敢于直言的人少之又少。最终,萧何的一位门客冒死进谏,提醒他,功高盖主会招致天子的嫉恨,这是萧何万万没有想到的。在听了门客的提醒后,萧何虽然一向清廉正直,但在绝望中开始采取措施,开始接受不义之财,打破自己清廉的形象,以此来让刘邦相信他的忠诚。对于刘邦来说,他不怕大臣贪污,但最怕的是大臣清正廉洁,深得百姓之心,因为那样百姓的眼中,就没有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