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姓名:陈艳玲
年龄:47岁
绝招:花费两年制作16.32平方米大型面塑作品,穿越300年,重现通州大运河繁荣景象
运河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船只,通运桥上川流不息的一众马车,岸边忙碌的纤夫船工,城门前收税的官员民兵,岸上驻足的达官贵人及家眷,就连通运桥上的石狮子、分水石、镇水兽、栏板内外的浮雕宝瓶等也都活灵活现……这不是电视剧或电影里的场景,而是陈艳玲花费两年时间,耗费许多精力和巧思制作而成的通州大运河面塑作品。整个作品面积达16.32平方米,涉及人物超300个,马车、马匹、船只、房屋、城门城墙、通运桥等历史元素一应俱全。小面塑展示的大历史全在这些细节里。
《大运河通运桥》面塑作品
“我从小就挺喜欢动手做东西的,一直对这方面感兴趣。”47岁的陈艳玲说,她真正了解面塑,是因一次机缘巧合去看展,她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面塑大师徐世英制作的《清明上河图》深深吸引,那些可爱有趣、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击中了她的心房。徐世英看到有热爱面塑的人,也想着将手艺传承下去,于是从2015年起,陈艳玲便开始在徐老的言传身教下,学习提高面塑技艺。
大运河面塑作品局部
面塑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陈艳玲介绍,简单做一个人物面塑就有六步,第一步:揉面,捏定脸型,开脸;第二步:压眼眶,塑出眼眶,顺着眼窝拢出鼻梁;第三步:压出额头,太阳穴,颧骨结构;第四步:切出双眼皮,轻挑上眼皮,拔出下眼皮;第五步:滚鼻头,挤出鼻翼结构,挑出鼻孔,压出人中;第六步:修整唇部挑上嘴唇,挤下嘴唇和下巴,描出眉毛,安上眼睛和描红嘴唇。经过揉、捏、滚、按、搓、拨、切、塑、压、挑、拢技法和雕塑造型,人物的大致容貌便确定成型了。等自然风干两到三天后,作品表面干爽了,还要根据设计稿和作品要求,再对人物面塑进行彩绘或是点缀贴装。
“做一个有主题的面塑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和精力,有时还要反复修改调整,手指上要有细腻的功夫,更考验熟练度和艺术构思。”陈艳玲说,经过长时间的打磨训练和刻苦钻研,她的技术水平慢慢得到了提高,在2021年加入了中国非遗优秀人才数据库,一些学校和社区也邀请她长期担任面塑社团老师,不少外国友人学习完面塑后,更是对她的教学赞不绝口。
传统面塑的面团主要由面粉、糯米粉和水构成,易干裂、发霉。陈艳玲经过多年摸索,对面塑用料配方进行了改进,使塑造出来的作品质感更强,且能够使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适合不同湿度环境下长时间保存。她还能用两种或多种深浅不同的彩色面团,揉出带有自然渐变色的面团,无论是用在人物服饰还是花卉制作上,效果都更加自然逼真。
2021年,为了扩大面塑的影响力,也因为本身是通州人,深切体会到通州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陈艳玲和老师徐世英一拍即合,决定用面塑技艺重现大运河故事。对于作品中的建筑,如通运桥、城墙等,她多次到实地观察测量,最终设计出底稿,再采用厚纸板进行制作,最后上色做旧。完成了通运桥、城门城墙、船只、人物的制作后,她又开始还原地貌和水流,最后再进行布景。
陈艳玲在制作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制作,2023年,陈艳玲和老师徐世英共同制作的原创面塑作品《大运河通运桥》成功完成。不少专家学者都对作品赞不绝口。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说,作品反映了漕运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还原了当年张家湾码头繁忙情景,人物和动物均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通过这个作品,更多人也进一步了解了非遗面塑这项传统技艺。
到今年,陈艳玲学习、制作、教学面塑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她现在是通州区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面塑教学及相关推广活动。“我享受创作的感觉和教学的快乐,未来希望更多人能参与进来,将面塑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陈艳玲说。
陈艳玲在制作作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孟雅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