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期内容,我们提到了一个特别有名的战略,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但其实这个战术并不像字面上说的那样简单——假装修栈道,偷偷从陈仓出击并成功。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当时,项羽把三秦地区交给了三位王守卫,但他们的兵力并不多。而刘邦的兵力比对方要强大得多。所以,韩信采取了一个巧妙的策略——三路出击。他让樊哙率军东进,在子午道一带做出虚张声势的举动,故意制造一些假象,好让章邯误以为韩信要从东边进攻。同时,曹参和朱勃则带兵绕道西进,经过岐山道,直奔甘肃的凉州。
章邯见东边和西边都有动静,不禁感到疑惑,他不知道韩信究竟要从哪一边进攻。于是,韩信和刘邦趁机布置兵力,自己在陈仓道布防,集中主力在这个地方。两边的军队不停地制造声势,甚至通过攻占一些小城镇来扰乱敌军的部署。这样一来,章邯的军队就被迫分散了。因为他要防守多个方向,但兵力有限,根本无法集中兵力守住所有关键地点,只能像撒胡椒面一样,把兵力分布到各个地方。
此时,刘邦和韩信的主力部队突破了陈仓道,进入了关中地区。原本守在陈仓的敌军已经不堪一击,他们的兵力完全不足以抵挡韩信和刘邦的进攻,最终被突破了。
章邯也是一位名将,看清局势后,他意识到形势不妙,敌人已经突破了防线。于是,他决定收缩兵力,重新组织防守。为了对抗敌人的主力,他不得不放弃凉州的防守,把兵力集中在自己的防线。他心想,既然曹参和周勃的部队已经向凉州进发,那就不再考虑凉州的防守,集中力量抵抗韩信和刘邦。这样,他认为双方兵力差不多,可以通过防守来挽回局势。
然而,韩信早已预料到这一点,并早早命令曹参和周勃撤回,他的主力已经准备好迎接章邯的军队。韩信迅速重新集结部队,决定与章邯展开决战。
见形势无法挽回,章邯急忙请求援兵,他向董翳和司马欣求援。但韩信此时已经展开了各种调动兵力的战术,频繁调整阵地,围点打援。通过巧妙的战术和灵活的指挥,韩信成功地把章邯的军队逼得四面楚歌。
一个月后,董翳和司马欣两位王投降,而章邯则被困在废丘,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孤城苦守,无法再反击。就这样,经过一个月的激战,三秦地区成功平定。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分散和自己兵力的调动,最终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