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百年之前,马路上根本没有女厕所,那么女同志该如何解决内急呢?
创始人
2025-10-31 23:01:49
0

百年前天津媳妇出门咋上厕所?这“有味道”的历史,听完笑中带泪

咱今儿个聊的话题,说出来可能有点“味儿”,但绝对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上厕所。您琢磨琢磨,现在出门逛个街、溜个弯,找公共厕所比买根冰棍还方便,男厕女厕分得明明白白,有的甚至还有母婴室、无障碍间,贴心着呢。可您知道不?也就一百年前,咱天津卫的马路上,公共厕所基本都是给老爷们儿准备的,大姑娘小媳妇出门,想找个专门的女厕所?门儿都没有!

那问题就来了,人有三急,这“急”起来可不分男女老少。百年前的女性出门办事、赶庙会、走亲戚,要是突然内急,总不能就地解决吧?这背后的门道,可比咱天津卫的煎饼馃子配方还讲究。今儿个咱就用天津人的实在嗑儿,好好唠唠这段“有味道”的历史,从五千年前的土坑茅厕,说到民国的红木马桶,看看老辈儿的女人们,是咋跟“如厕难”死磕到底的。

第一幕:五千年前就有茅厕?先秦的厕所连猪圈都不如

别以为厕所是近代才有的新鲜玩意儿,咱老祖宗早就琢磨这事儿了。说出来您可能不信,中国的茅厕历史,几乎跟中华文明一样长,五千多年前就有了记载。只不过那时候的茅厕,跟现在的没法比,说白了就是个“土坑”,找块没人的地儿挖个坑,旁边说不定再插根棍子当扶手,讲究点的铺块镂空木板,就算是“豪华配置”了。

到了先秦时期,茅厕总算有点“设计感”了——不过是跟猪圈绑一块儿的。那时候的人家,要是条件允许,都把厕所建在猪圈上头,人在上头方便,排泄物直接掉猪圈里,既省了清理的功夫,还能当猪食的“添加剂”。您别嫌脏,那时候这叫“资源循环利用”,跟咱现在垃圾分类一个理儿。要是家里没养猪,就找块空地挖个大坑,用石头垒个边,照样能凑合用。

墨子在书里就写过,古代的城墙上,每隔五十步就设一个厕所,专门给守城的士兵用。这主意可太妙了,一来士兵不用跑老远解决内急,二来城被围困的时候,排泄物直接往城外倒,省得堆在城里发臭。您可别小看这举动,在那个年代,集中处理粪便真能减少瘟疫传播,不然城里头又脏又臭,一闹病就得成片倒人,比咱天津卫夏天的蚊子还吓人。

可那时候的厕所,有个大问题——基本都是给男人用的。不管是城墙上的公共厕所,还是街边的简易茅厕,压根没考虑过女性。为啥?还不是因为“男尊女卑”的老思想在作祟,觉得女人就该待在家里,少出门抛头露面,自然也就没必要专门建女厕所。这可苦了那些不得不出门的女性,上厕所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儿。

第二幕:天津媳妇出门带“神器”!马桶比陪嫁首饰还金贵

咱天津卫历来是水陆码头,清末民初的时候,街上更是车水马龙,大姑娘小媳妇出门的机会也多了——要么跟着丈夫去估衣街买布,要么带着孩子去天塔底下赶庙会,要么去劝业场看新鲜。可出门容易,内急难办,马路上全是男厕所,总不能硬闯吧?这时候,老辈儿女性的“随身神器”就该登场了——马桶。

您可别以为马桶是近代才有的,北宋的《归田录》里就提过这东西,算下来有上千年历史了。到了民国时期,马桶更是天津媳妇们的“标配”,尤其是出门的时候,比陪嫁的银镯子还重要。那时候的马桶样式也分三六九等,有钱人家的马桶,那叫一个讲究——红木做的桶身,雕着花鸟鱼虫,上面有严丝合缝的盖子,还配着专门的铜制清洗工具,甚至会放些香樟木或者花瓣去味,拎着都不丢面子。

普通百姓家的马桶就简单多了,大多是粗木头做的木桶,刷层桐油防漏,盖子是薄木板做的,勉强能盖住味儿。有的人家条件差点,甚至用陶盆代替,底下垫点干草,用完再倒。但不管好坏,只要女性出门,尤其是走亲戚住一宿的,都得提前把马桶收拾好,要么自己拎着,要么让家里的小徒弟帮忙扛着,跟现在带充电宝一样,是必备品。

《红楼梦》里就隐晦提过马桶,王熙凤病了的时候,丫鬟们就端着马桶进来伺候。这可不是大户人家矫情,而是那时候的普遍情况——不管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女性在家靠马桶,出门也得靠马桶。咱天津卫的大户人家,要是姑娘出门看戏,车后座准得放个精致的小马桶,用棉垫包着,既稳当又不显眼,比现在的车载冰箱还金贵。

有老辈儿人回忆,民国初年,天津劝业场刚开业的时候,门口总有些拎着马桶的老妈子,都是跟着女主人来的。要是女主人内急,就找个僻静的胡同,或者去附近的客栈借个房间,用自己带的马桶解决。那时候的客栈也懂规矩,要是住店的女客带了马桶,伙计会主动帮忙倒,当然了,小费是少不了的,这就跟现在的快递费一个理儿。

第三幕:庙会里的“临时厕所”?布帘子一拉就是“私密空间”

除了随身带马桶,老辈儿女性出门,还有些“应急妙招”,尤其是在赶庙会、逛集市这种人多的地方。就说咱天津的皇会吧,每年举办的时候,人山人海,比现在的演唱会还热闹。这时候,一些脑子活络的摊贩就会动起心思,在摊位旁边拉块蓝布帘子,里面放几个简易的马桶或者陶盆,就成了“临时女厕所”。

这种临时厕所可不便宜,进去一次得花几个铜板,比买个糖堆儿还贵。但没办法,总比当众出丑强。帘子里面通常会隔成几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放一个马桶,地上铺点干草防滑。虽然又挤又臭,还得排队,但对当时的女性来说,已经是“救星”了。有的摊贩还会贴心地准备点草纸,当然,这也是要额外加钱的,跟现在的收费厕所提供卫生纸一个套路。

要是没带钱,或者觉得临时厕所太贵,女性们就只能找更隐蔽的地方——比如庙会旁边的小树林、破庙,或者没人的墙角。这时候,同行的女伴就会帮忙“放哨”,围成一个圈挡住外人的视线,跟现在的“人墙”似的。有老辈儿奶奶说,那时候赶庙会,女人们扎堆儿的时候,除了聊家常,说得最多的就是“哪儿有僻静地方”,比打听哪家小吃好吃还积极。

除了庙会,戏园子也是女性出门的重要场所。咱天津的庆云戏院、北洋戏院,当年可是名角儿云集的地方,不少女戏迷都爱去看戏。戏园子老板也懂做生意,会在后台旁边隔出几个小房间,放上马桶,专供女观众使用。不过这可不是免费的,得买“雅座票”才能用,普通票的女观众,还得自己想办法。有的女戏迷为了安心看戏,甚至会提前半天不喝水,跟现在看电影前少喝水一个意思。

那时候还有一种“流动马桶”,是专门给出门办事的女性准备的。就是有人推着一辆小独轮车,车上放着几个干净的马桶,走街串巷吆喝。要是女性在家突然没了马桶用,或者出门时忘了带,就可以喊住推车的,花点钱租一个用。这种流动马桶在天津的胡同里特别常见,跟现在的外卖小哥一样,随叫随到,解决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

第四幕:男尊女卑的“锅”?女厕所难建,不止是思想问题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当时就不能多建几个女厕所呢?这事儿还真不能全怪“男尊女卑”的老思想,还有不少实际困难。首先是“需求”问题,那时候的女性出门的机会确实比男性少,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公共场合的女性数量远不如男性,建女厕所的“性价比”在当时人看来不高。就跟现在有的偏远地方,因为人少不建超市一个理儿,觉得“没必要”。

其次是“观念”问题,那时候的人觉得“女性如厕”是件特别私密的事儿,不能拿到台面上说,更不能在街上建个女厕所,让人来来往往地看。要是哪个地方建了女厕所,说不定会被人戳脊梁骨,说“伤风败俗”。咱天津卫当年就有过尝试,清末的时候,有个官员想在估衣街建个女厕所,结果遭到不少乡绅反对,说“女人家的事儿,哪能摆到街上”,最后这事儿不了了之。

还有“成本”问题,建厕所需要占地、花钱,那时候的公共设施基本都是民间自筹或者官府拨款,钱本来就紧张,优先建男厕所也成了“理所当然”。而且女厕所的设计比男厕所复杂,需要更多的私密空间,成本更高,在“能省则省”的观念下,自然就被搁置了。这就跟现在有的小区,先建停车场再建花园一个道理,优先考虑“刚需”。

不过也有例外,民国中期的时候,天津的租界里就出现了第一批专门的女厕所。因为租界里有不少外国女性,她们不习惯随身带马桶,也受不了临时厕所的简陋,外国领事馆就跟天津当局交涉,要求建女厕所。这些女厕所大多在商场、公园附近,设计得比较干净,还有专人打扫,算是开了咱天津女厕所的先河。

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天津本地女性还不敢用,觉得“在外面上厕所不体面”,宁愿憋着回家,或者用自己带的马桶。后来慢慢习惯了,才开始接受。租界里的女厕所也带动了其他地方,到了民国后期,天津的劝业场、百货大楼、火车站这些地方,都陆续建了女厕所,虽然数量不多,但总算是有了专门的地方。

第五幕:从马桶到女厕所,这不是小事,是女性的“体面”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个厕所嘛,值得这么大费周章地说?您可别这么想,厕所的变迁,背后是女性地位的提升,是社会的进步。百年前的女性,出门要随身带马桶,要找僻静地方解决内急,甚至要为了不上厕所而少喝水,这背后藏着多少委屈和不便,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有位90多岁的老奶奶回忆,她小时候跟着母亲去北京走亲戚,坐火车要十几个小时,母亲为了少上厕所,一路上只敢吃几口干粮,连水都不敢喝,到了亲戚家,嘴唇都干得裂了口子。那时候的马桶也沉,母亲拎着走一路,胳膊都肿了,可就算这样,也不能不带,不然真的没地方解决。现在的小姑娘出门,渴了就买水喝,想上厕所随处可见,哪知道老辈儿人的难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女厕所也从租界扩展到整个城市,从数量少到数量充足,从简陋到精致。咱天津现在的公共厕所,不仅男女分开,还有母婴室、化妆台,有的甚至还有香薰和背景音乐,跟百年前的土坑、马桶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女性出门的机会越来越多,是社会对女性需求的重视,更是女性“体面”的回归。

其实不止是厕所,从女性不能进学堂,到现在女性能接受高等教育;从女性不能出门工作,到现在女性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从女性出门要随身带马桶,到现在女厕所随处可见,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我们,社会在进步,女性的地位在提升。这些看似“小事”的变化,凑在一起就是天大的事儿,是咱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唠到最后:这“有味道”的历史,藏着最真实的生活

今儿个唠了这么多“有味道”的历史,可能有人觉得好笑,觉得老辈儿人的生活太“憋屈”,但这就是最真实的历史,是咱老辈儿女性走过的路。从五千年前的土坑茅厕,到先秦的“猪圈厕所”,再到民国的随身马桶,最后到现在的精致女厕所,厕所的每一次变迁,都藏着生活的智慧,藏着女性的努力,藏着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我们,出门再也不用为上厕所发愁,女厕所就像空气一样,平常到我们都不会特意留意。可我们不能忘了,这“平常”的背后,是无数老辈儿女性的委屈和不便,是社会观念的逐渐转变,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就像咱天津卫的煎饼馃子,从街头小摊到现在的连锁店铺,背后是老辈儿人的坚守和创新,厕所的变迁也是一样。

咱天津人常说“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这话一点不假。从随身带马桶出门,到女厕所随处可见;从女性出门受限,到女性自由出行;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我们,日子确实越过越好了。这些“有味道”的历史,虽然听着好笑,甚至有些心酸,但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藏着最朴素的道理——生活的进步,就是从解决每一个“小问题”开始的。

最后咱用天津话总结一句:“百年前的马桶,现在的女厕所,这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咱得记住这‘有味道’的历史,更得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因为每一份‘方便’,都是老辈儿人盼都盼不来的‘体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陶瓷雕铣机:解决陶瓷吸盘加工崩... 在半导体、精密电子加工领域,陶瓷吸盘因耐高温、平整度高的特性,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可不少企业在加...
2025年中日韩围棋精英邀请赛... 11月3日,2025年“阳明杯·北极熊”中日韩围棋精英邀请赛在贵州省贵阳市收官,丁浩九段在决赛中战胜...
观战台:利物浦战皇马+曼城火拼... 欢迎收看2025-26赛季第21期观战台,本文将为您囊括北京时间11月5日至11月6日期间世界足坛重...
红谷滩区恒越珠宝店(个体工商户...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红谷滩区恒越珠宝店(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郑建国,注册资本50万人民...
江西曼卡龙珠宝有限公司成立 注...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江西曼卡龙珠宝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曹斌,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经营...
中阳县书法协会举办名家书法培训... 11月1日,县书法协会在县图书馆举办书法培训公益讲座,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以硬核陶瓷破局半导体国产化 ● 本报记者 杨梓岩 在长三角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一家专注于碳化硅先进陶瓷材料的企业—...
湘韵遇“香颂”,中法韵成双——... 华声在线11月4日讯(记者 彭诗思 金慧)音韵相融,美美与共。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在长沙举办期间,11...
珠山区彧兮竹柴窑陶瓷工作室(个...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珠山区彧兮竹柴窑陶瓷工作室(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伍妍霏,注册资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