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者们热议的主题。在周朝之前,人们往往会提到尧、舜、禹等传说中的帝王,他们的“禅让制”甚至成为了一个传奇。而商周时期的文化背景,也常常被文学作品如《封神演义》所再现。然而,如果追溯华夏文化的最早源头,或许“巫文化”才是最初的根基。 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甲骨文中的一些占卜痕迹,以及在四川等地发现的“巫文化”遗迹。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一本与《周易》同一时代的古籍,它因内容奇异而被禁锢了近两千年。
这本书叫做《鲁班书》,乍一听,大家可能会以为这是鲁班所写的建筑类书籍,但实际上,这本书的内容与“巫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虽然鲁班是木工的祖师,但他不仅仅是木工领域的专家,在其他许多领域也被尊为“祖师”。《鲁班书》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表面上和鲁班擅长的木工没有太大关联,但实际上,它却与鲁班的建筑成就密切相关。更为神秘的是,这本书在流传过程中,似乎带走了鲁班许多重要的东西。甚至有人说,想学习这本书的人,必须付出某种代价,而这种代价通常是“鳏、寡、孤、独、残”中的一项。 当然,今天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这一点,毕竟谁也不愿意因为一本书而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但笔者认为,所谓的“代价”,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或行业上的约束。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巫术逐渐退场,并被视为邪恶的象征。要想学习这本书,实际上意味着与当时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可能被社会排斥。而这种代价,则可能是为了证明学者的决心和决心的深度,因此不如说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规矩”。 鲁班本人的一生也是传奇色彩十足。根据史料记载,鲁班出生时,家门前曾聚集了大量白鹤,屋里弥漫着奇异的香气,持续了一个月之久。今天,类似的现象可能偶尔也会发生,但在春秋时期,这种景象是非常罕见的。由于当时人们深信天象与神明的关系,因此他们认为鲁班是个不凡之人,这也符合当时的迷信思维。 更令人惊叹的是,鲁班年仅七岁时,便展现出神童般的才华,尤其是在建筑领域的自学能力。试想,如果今天有个孩子在小学一年级时便能分析房子的结构,大家会不会觉得他“是不是中邪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鲁班开始四处游历,寻找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并拜师学艺。据史书记载,鲁班找到师傅后,几个月内便迅速掌握了师傅的经验,甚至超越了他。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鲁班逐渐变得自负,认为自己在工艺领域已经超越了所有人。他被师傅赶出门后,游历各国,但由于自己的傲气,始终不受欢迎。尽管如此,鲁班的才华却是毋庸置疑的。在楚国时,他帮助楚王设计并建造了云梯,使得攻城变得更加容易。因为这些创新武器,鲁班与墨家的代表人物发生过争执,双方都坚信自己才是对的。 尽管巫术在春秋时期已经逐渐消退,但那个时代依旧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医生,巫术在当时的社会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故宫博物院保存的《鲁班书》版本中,开篇便包含了一段奇特的“咒语”。初看这些内容,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道家的东西,但它也表明了鲁班在实践中可能使用过某些“道术”或“巫术”。根据专家的研究,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多讲道术,而下卷则涉及医术。专家普遍认为,这些内容实际上记录了当时工匠行业的经验和规范,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掌握技能,并有力地追讨工钱。 随着儒家思想的崛起,巫术自然受到排斥,特别是在后来的医术和巫术逐渐分离并独立发展之后,民间对这些神秘的事物感到愈加恐惧。于是,《鲁班书》逐渐成为禁忌,尤其是在各个朝代,许多人都远离这本书,认为它是不洁的。虽然《鲁班书》的抄本如今仍保存在故宫和国家图书馆,但专家们并不建议人们学习其中的内容,认为它只应作为考古研究的材料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