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季,淮海战役爆发,解放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则遭遇了惨重的损失。据统计,解放军的伤亡人数超过10万,而国民党军的伤亡和被俘人数则高达55万。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所使用的武器仅仅是“小米加步枪”,而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正因为如此的巨大差距,才更显得国民党在战役中的损失之惨重。蒋介石对这场战役高度关注,但尽管投入了大量精力,最终还是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战败后,蒋介石将所有责任推给了白崇禧,尽管白崇禧并未直接参与这场战争。
蒋介石为何将责任归咎于白崇禧?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与两人在这场战役中的一些事情有关。虽然淮海战役的参战人员众多,但白崇禧并未出现在战场上,这并非偶然。白崇禧之所以没有参战,正是因为他看清了战局的复杂性,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参与其中。然而,蒋介石却认为,白崇禧本有机会参与淮海战役,按理说应该听从指挥,派兵参战,但他并未按蒋的要求行动,这让蒋介石感到愤怒。
在当时,白崇禧担任着国防部长的职务,并且与李宗仁共同代表了桂系军阀。桂系军阀与蒋介石之间长期存在矛盾,但为了共同对抗敌人,他们不得不相互利用。济南失守后,蒋介石开始着手制定应对政策,白崇禧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建议。作为一名军事专家,白崇禧早已预见到淮海战役的可能性,因此他希望蒋介石能够提前做好相关部署。然而,蒋介石由于犹豫不决,未能及时作出有效回应,最终决定在淮河一带展开决战。在这场战役的前期部署中,桂系军阀发挥了重要作用,蒋介石希望白崇禧能出战,然而白崇禧却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全力投入。
最初,白崇禧认为自己完成了战略部署后,就无需再介入实际的战斗了。然而,蒋介石却要求他亲自上阵。蒋介石的这一决定,除了军事上的考虑,还有政治上的动机。尽管蒋介石已处于高位,但他一直受到白崇禧等人的牵制,因而他希望借此机会削弱桂系军阀的力量。如果白崇禧受挫,蒋介石将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在与解放军交战过程中,白崇禧确实拥有不少优势,因此蒋介石希望能借此机会让自己的战局有所改善。即使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蒋介石也计划将所有责任归咎于白崇禧。然而,白崇禧早已预料到这场战役不会有太好结果,因此他用各种借口推辞了参与,并且最终没有展开支援行动。由于白崇禧的不积极参与,战局形势越来越严峻,蒋介石对此愈加不满,最终将所有怒火发泄到白崇禧身上。
白崇禧无疑是一个出色的军事人才,他的战略眼光和谋略在战争中得到过高度认可。但在政治斗争上,白崇禧却显得有些逊色,尤其是在与蒋介石这种深谙权谋之道的人物较量时,白崇禧并没有太多优势。
战后,蒋介石与其他国民党势力退守台湾,令人意外的是,白崇禧也选择了前往台湾。当时,李宗仁曾多次劝说白崇禧不要这么做,因为他知道蒋介石肯定不会善待白崇禧。然而,白崇禧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险,依然决定返回台湾。刚到台湾,白崇禧便受到蒋介石的严密监视,几乎成了软禁状态。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白崇禧才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