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孙权趁着关羽北伐的时机,派遣大将吕蒙突然袭击荆州,造成关羽腹背受敌,最终兵败逃至临沮。在逃亡途中,关羽遭到吴将马忠的伏击,被杀。此事件标志着吴蜀联盟的破裂,两个国家从此反目成仇。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后不久,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仅仅三个月后,刘备以为关羽复仇为名,亲自率军征讨孙权,意图夺回失去的荆州。孙权得知消息后派遣使者求和,但刘备拒绝了。双方僵持了七到八个月,最终蜀汉军在夷陵战役中遭遇惨败,损失了数万兵力。刘备感到深深的愧恼,次年四月因病去世,享年不满六十岁。
在刘备临终时,他急召诸葛亮和李严来到永安交代后事。历史上每逢新旧政权更替之时,各种势力交织复杂,极易引发动荡,刘备早已洞察这一点。因此,他将幼主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同时指定李严为副,安排他们分别负责文官和武将的职责。刘备特别把军事大权交给李严,这一决策背后有其深刻的政治考虑。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蜀汉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刘备即位后,政权并不稳固,内部有三股主要力量:一是本土势力,二是刘璋旧部,三是刘备的亲信。
首先谈谈本土势力(益州集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室衰败,朝廷的控制力几乎丧失。刘焉为了稳定益州,曾向朝廷请命担任益州牧。当时,益州刺史郤俭腐败无能,人民疾苦。刘焉到达益州后,开始实施一系列政策,迅速获得民众支持,并在稳固政权后与本土豪强展开了斗争。刘焉曾利用权力清除了一些地方势力,最终引发了“贾龙之乱”,当地豪强的势力被削弱,这也为刘焉的统治提供了有利条件。
接着是刘璋旧部(东州集团)。刘焉看到益州本土的局势复杂,便将大量流民收编成军,形成了东州集团。刘焉死后,刘璋继位,但他性格软弱,无法有效控制本土势力和东州军。尤其在叛乱频发的情况下,刘璋不得不寻求外援,最终请求刘备协助。刘备进入益州后,迅速收复了整个地区。刘璋在内外压力下,不得不向刘备投降。
最后是刘备的亲信(荆州集团)。刘备在入蜀后,迅速带领荆州的力量稳固了益州局势。荆州集团的力量由关羽、诸葛亮等人组成,他们原本隶属于刘备的旧部。刘备即位后,依靠这些亲信的支持巩固了政权。
那么,刘备为何在临终时将军事大权交给李严呢?李严本是南阳人,最早效力于刘表,后在曹操夺取荆州后,李严逃往益州,投靠了刘璋。刘备夺取益州后,李严投降刘备,成为刘备的部下。李严是东州集团的成员之一,刘备与这些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蜀汉政权的主要问题在于内部各派系的复杂性。刘备的政策目标是平衡这三股势力: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为了避免任何一股势力过于强大,影响政权稳定,刘备将军事大权交给了李严,借此平衡内部势力,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固。
在刘备临终时,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政权处于动荡之中。刘备深知,想要维持政权的稳定,必须依靠李严这样的稳重人物来操控军事事务,同时保持各方的平衡。通过这样的安排,刘备希望蜀汉能够持续稳定下去,避免内外夹击时政权的崩溃。
因此,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旨在稳固蜀汉政权,并确保即便在他去世后,蜀汉依旧能在内外纷争中维持相对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