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本没有兵器,斗争多了,就有了兵器。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第一回就讲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并铸造兵器,随后起兵讨伐黄巾军。其中记载刘备用的是双股剑,关羽的武器为青龙偃月刀,张飞则持丈八蛇矛。 刀、剑、矛这些都是古老的兵器。那么所谓的“蛇矛”到底是什么样的矛呢? 矛是最原始的兵器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那时的矛通常只是把木棍一端削尖,或者把打制好的尖石、尖骨等绑在木杆上,作为刺击的工具。
到了商周时期,矛头出现了青铜制作的形式。古代战车上通常配备多种武器,关于具体多少种说法不一,但在记载里常见夷矛和酋矛两种。夷矛是其中最长的一种,记载称“为二张四尺”,长度至少达4米,楚国的夷矛甚至更长,超过7米,按照周代的尺寸换算,大约等于一丈八。 在很多三国题材的游戏里,所谓的“蛇矛”常被描绘成矛身弯曲如蛇、矛头呈小半月形且开口很小的样子。这样的设计不利于直刺,一旦刺到敌人的骨头上,反而可能钩住难以拔出,因此这种半月头的设计从实战角度看并不合理,也不足以作为证明蛇矛存在的确凿证据。 “蛇矛”一词最早见于东晋,史料中记载有一位猛将陈安,他所用的兵器就被称为蛇矛。到了唐代,诗文中也常出现“蛇矛”这个词。但不论是东晋还是唐代,现存的实物文物或专门的军械书籍里,并没有明确记载这种特定形制的蛇矛。 实际上,“蛇矛”这一名称很可能是对“矟矛”的误传。矟(也作槊)指的是长约八尺的长矛,是比普通矛更长的一类武器。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矟都很常见。尤其在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和程咬金就以善用矟而著称,史书还记载尉迟敬德善于夺取敌人的矟。把“矟矛”说快了,口传笔误就可能变成了“蛇矛”。 另一种说法认为,“蛇矛”可能是对“夷矛”的误写或误读。“蛇”字在某些读音或用法上与“夷”的读音相近(如“虚与委蛇”中的“蛇”音近“夷”),因此后人可能把“夷矛”错写成了“蛇矛”。不过这些都属于文字上的传误推测,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彻底证实哪一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讹传终究只是推测,缺乏直接证据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春秋时期,确实存在一种弯曲刃面的矛,外形看起来有点像蛇。2002年在河南平顶山叶县旧县乡4号墓出土过一件春秋时期许国的镂空曲刃青铜矛,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这件器物或许就是人们后来口中所说“蛇矛”的雏形。 这件出土的青铜矛刃呈曲形且尖锐,尖端适于直刺,曲刃则能扩大伤害面积;矛的脊部做得较高并且有镂空设计,比一般兵器上的血槽更为凶狠。一旦插入人体内,可能造成大量失血,即便伤者不致死,也会因为失血过多而丧失战斗力。曲刃形状像蛇、矛头形似蛇首,这样的器物难道不是所谓的“蛇矛”吗? 不过后人往往根据字面去联想,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进而把矛头想象成曲折如蛇的样子。宋代之后记载或流传下来的“蛇矛”形制中,矛头有的仍是尖头,有的则是大开口、类似月牙铲那样的形状;这些后期出现的小半月形矛头反而证明那类半月头“蛇矛”不利于刺杀敌人。而且这种小半月开口的矛在实战中几乎未见广泛使用,说明它们在实战威力上并不可靠。如果要在战场上对敌人造成最大伤害,通常有两种更合理的选择:要么使用直刃尖头的长矛,要么使用带尖的曲刃矛(类似春秋出土的那种),因为矛的主要用途是刺击;一旦把矛头做成小半月形,确实会自损锋利度,降低刺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