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崇祯皇帝自缢在煤山,大明朝因此灭亡,李自成是否可以算是汉族的罪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单纯从现代的视角来解读,而是应该从明末的历史背景来考虑。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明朝末年北方的普通农民,你的生活可能就是这样:
陕西的一名官员曾在奏折中提到过米脂县的情况: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人,参与起义的有四成,饿死和流亡的有六成。当地的百姓即使在临近的地方求得一些帮助,他们仍然非常困苦。甚至有些人已经吃尽了草根和树皮,居然有些人甚至割下死尸的肉来填饱肚子,或者将死尸切割后作为食物。另有官员记录了当时的惨状,称见到的白骨遍地,简直无法忍受。有人连饭都吃不上一口,不得不靠地方的救济才能勉强度日。而且,这种困境不仅仅是因为粮食不足,民间的疫情流行也让许多人丧命。
如果大家对明末北方农民的真实生活感兴趣,我手头还有许多相关的史料可以分享给大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若你生活在明末,当时的朝廷基本上已经放任百姓自生自灭,根本不关心民众的死活。与此同时,朝廷却依旧不断征收重税,这种情况下你还会选择反抗吗?正如李自成所说,“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其实,许多历史学者也认同这个观点,大明的气数已尽。假如我们将李自成视为汉族的罪人,那就是对他极大的不公,实际上这是对他的一种污蔑,太过于偏颇。尽管李自成的身上确实有不少罪行,但我们不应该如此简单地定论。
崇祯皇帝死后,南京的弘光政权、福州的隆武政权以及肇庆的永历政权相继存在,永历政权更是坚持到康熙元年。所以,说崇祯自缢就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这其实并不完全成立,李自成虽然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不能将整个责任归咎于他,更不能将其视作汉族的罪人。
《备陈大饥疏》详细描述了崇祯元年陕北地区的饥荒景况。马懋才是当时的官员,他对陕北百姓的困苦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他在疏中写道:“在八九月之间,百姓纷纷采集山间的蓬草来充饥。这些草的颗粒就像糠皮一样,吃起来非常苦涩,勉强可以维持生命。到了十月以后,蓬草也吃尽了,大家开始剥树皮来吃。只有榆树皮稍微能用,其他树皮混合在一起也只能稍微延缓饥饿。等到年底时,树皮也吃光了,百姓甚至开始挖山中的石块来吃。石头冰冷且有腥味,吃一小口便能感到饱胀,可是很快便会因为腹胀而死亡。”
可以想象,当时的老百姓吃尽了所有的草、树皮,甚至开始吃石头。当百姓到了这样的地步,忍无可忍之下才会开始聚集起来反抗。“有的百姓在饥饿和绝望中开始结成盗匪,抢掠一切能得手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自成举起了反抗的旗帜,百姓也纷纷响应。
百姓其实并不关心政治,他们只是想填饱肚子。在当时关中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吃他娘,穿他娘,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首歌谣表达了当时百姓的心声。即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其他像王自成、张自成那样的起义领袖出现。因此,李自成并不是汉族的罪人,他不过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虽然他在后来的历史中也犯下了很多罪行,但这并不能否定他当时所代表的历史背景和民众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