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杨修是一个喜欢展示自己小聪明的人。最终,他的聪明反而成了他的致命伤,因为他触犯了曹操的忌讳,导致最终被杀。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杨修是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期间,曹操规定将军营中的夜间口令为“鸡肋”。杨修通过这两个字推测出曹操有退兵的意思,便指示大家收拾行李准备撤退。然而,曹操因此大怒,认为他扰乱了军心,于是以此为名杀掉了杨修。其实在汉中之战之前,杨修多次分析出曹操的心意,早已犯了曹操的忌讳,因此曹操早就决定要除掉杨修。 除了《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杨修因夜间口令事件被杀的原因外,实际上杨修的死亡更多与他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之间的政治斗争有关。杨修不仅有才华,而且很早就开始参与曹家内部的政治较量。杨修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建安年间,他因孝廉被举荐,后来升任丞相府主簿,曾为曹操处理了许多重要事务,每一项都让曹操十分满意,从这点来看,杨修的能力是非常出众的。
然而,正因为杨修的才华,曹操感到深深的不安。他担心自己的儿子,特别是曹植,无法驾驭杨修。曹植一心沉迷诗词歌赋,根本没有管理像杨修这样有能力的人才的能力。除了杨修的才能,曹操还非常忌惮杨修背后的家族背景。杨修出身于东汉的杨家,杨家与袁家一样,都是四世三公的世家,家族背景极为显赫。 不仅如此,杨修人脉广泛,朋友众多。尽管曹丕与曹植存在竞争关系,而杨修是曹植的幕僚,但事实上,曹丕与杨修的关系也非常亲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修并没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曹植一方,实际上这种做法与许多世家大族的做法类似。例如,荀家就曾在曹操和袁绍两方之间保持平衡,荀彧和荀攸辅佐曹操,而荀谌则辅佐袁绍。无论最后谁胜出,荀家都能继续保持强盛。因此,杨修既有才华,又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和广泛的人脉,这使得曹操非常担心他在自己去世后,利用这些资源可能对曹家不利,而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实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要留下司马懿呢?司马懿的家族背景虽然没有杨家的显赫,但同样是一个名门望族。曹操早已看出司马懿有着鹰隼般的眼光,且他的才华并不逊色于杨修。这样的一个人,既有能力,又有野心,同时也有家族背景,那么曹操为什么会留他呢? 实际上,曹操心里也是有过除掉司马懿的想法的。他认为曹丕可能无法驾驭司马懿,因此曾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一个忠诚的臣子,最终会干预曹家事务。曹操说这些话的潜台词就是希望曹丕能警惕司马懿,甚至在有机会时除掉他。然而,曹丕并没有将这些话放在心上。 作为三国时期最为隐忍的人之一,司马懿早已看穿了曹操对他的疑心。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决定采取行动,突破这一困局。首先,他选择了站在曹丕这一边,与曹丕的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在曹操面前,曹丕不断为司马懿辩护,结果曹操的疑虑反而被瓦解了。 此外,司马懿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做那些触犯曹操忌讳的事。同时,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是曹操的上司,曾对曹操有过提携之恩,而司马懿的兄弟,像司马朗、司马孚等人也都在曹操麾下尽心效力。曹操渐渐对他放下了警惕。 另一个原因是,司马懿比曹丕年长八岁。在曹操眼中,曹丕继位后,司马懿无法真正掌控大权,因此他认为司马懿不会对曹氏家族构成威胁。即使曹丕去世,曹操的孙子曹睿继位,深受曹操影响的曹睿也不会信任司马懿,因此司马懿依然不可能掌权。 然而,曹操没想到的是,司马懿不仅熬死了曹丕,还熬死了曹操的孙子曹睿。最终,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成功夺取了曹氏的权力,并在司马炎的领导下建立了晋朝。在司马懿的事情上,曹操其实有些心软。正是这份心软,留下了日后巨大的隐患,给曹家的子孙带来了极大的威胁。